跨越世纪的苴却砚情缘 ——记中国制砚艺术大师罗伟先
□本报记者 唐波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当时的会理师专美术教师罗敬如的家里,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和兄弟姐妹一道,敲石头、磨印章,玩得不亦乐乎。
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长大成人的“小屁孩”作为特殊人才调到攀枝花,并在这里雕刻出他的第一方苴却砚“云龙砚”,从此与苴却砚结下不解之缘。
2010年初,攀枝花最大规模的制砚企业落户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而当年的“小屁孩”已两鬓斑白。
2014年1月21日,在公司展示间,在上百方苴却砚的“环抱”中,他从容淡定,温文儒雅。言谈举止之中,那份情愫仍浓重如初,对未来仍满怀憧憬。
他,就是中国制砚大师罗伟先。
天生我材必有用
罗敬如才华横溢,尤其他创作的《长征组雕》倍受赞扬,有的还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58年,罗敬如家里添了第三个男孩——罗伟先。不久后,罗敬如五个孩子跟他在家学习美术和雕刻。一时间,小院子里热闹起来,敲石头的,磨印章的,习书的,作画的,孩子们各玩各的,但都遵从父亲的教导。
罗伟先初中毕业后,和哥哥姐姐一样成了“知青”。至今,罗伟先还记得离家时父亲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有所成就。”
事实证明了父亲的远见。下乡才两年,在村里举行的一场追悼会上,罗伟先凭借创新思维扎出一个花圈,被村里发现后逐级推荐,调入了凉山州益门瓷厂,专门从事陶瓷造型、彩绘等工作。
1982年,攀枝花文化界得知会理县有个罗伟先,一手石雕技艺已得其父真传,便想将其作为工艺美术专门人才调入攀枝花文化局,当时群众艺术馆还为他专门组织了一场“罗伟先个人石雕艺术专展”内部展,试探其能力。时逢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四川省领导杨超在攀,二人观看了展出后,对其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杨超为之题辞,方毅指出“应该开发攀枝花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办好工艺美术事业”。就这样,罗伟先成了攀枝花人,参与组建“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
人生若只如初见
1952年,罗敬如购得两方苴却砚,对其石质、石品赞不绝口,却一直未能找到石源。
1985年,在多方人士的帮助下,罗敬如得知攀枝花就是苴却砚的产地,便来到攀枝花考察苴却石源,并加以整合开发,后被人们公认为新品苴却砚开发的第一人。
在跟随父亲跑东跑西的时候,罗伟先雕琢了他的第一方苴却砚,名为“云龙砚”。苴却石那温润的石质,众多的眼,独特的膘、纹、线,让他如痴如醉,如酒徒遇佳酿,不能自已。他终于明白了父亲对苴却砚的执着,那是一种“如初恋般”的美好情结。
父亲得知后,鼓励他走出去。1985年,罗伟先调入攀枝花,与他人创建攀枝花市苴却砚厂。他任该厂技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主要负责苴却石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艺设计、制作等工作。很快,新品苴却砚名声鹊起,隐隐有向传统的“四大名砚”看齐的趋势。
在攀枝花市苴却砚厂的十五年,是罗伟先与苴却砚倾心、热恋、结缘、“生子”的十五年,宛如人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在广泛学习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及各名砚雕刻艺术基础上,从工具改进、题材选择、刀法、构图等诸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即因材施意,利用石材的天然形态,石品等巧妙构思,追求天然与人工有机融合;在雕刻技巧上,融合圆雕、透雕、深浅浮雕及线雕诸多表现手法,讲求虚实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整体合谐;在作品中溶入作者个性,力图表现作品的艺术情趣。
十五年里,随着风格形成,他的“孩子”——苴却砚作品开始走向各种层次评奖的舞台,屡屡斩获大奖。而他,也获得“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等称号。
为谁辛苦为谁忙
2000年,由于种种原因,罗伟先离开了市苴却砚厂。
那时正是攀枝花苴却砚产业陷入低谷的时期,大大小小的作坊如春笋般冒出,苴却砚产品“匠气”十足,但难见珍品。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罗伟先还是顶住头皮上,因为他对苴却砚有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和大哥罗春明、二哥罗润先一起开办了“罗氏三兄弟”苴却砚作坊。慢慢地,凭着三兄弟的名气和执着,生意开始越做越大。没想到的是,随即而来的三次搬迁打乱了他们发展的脚步。
第一次是他们搬到滨江大道附近,刚干了一年多,由于这里要开发,需要拆迁。第二次是他们搬到“四十九公里”一座废旧厂房,干了一年多,各种大型设备都进了,并且还修建了厂房和职工住房,但因为要盖商品楼,只好再度搬迁。无奈的三兄弟应云南省永仁县的邀请,准备将公司迁往永仁,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
就在他们举步维艰的时候,仁和区帮助他们迁入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三兄弟毫不犹豫地搬了回来,哪怕为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家\’的感觉真好,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些事了。”诉说这段往事的时候,罗伟先的语气平静。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迁入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后,大哥罗春明负责构思,罗伟先负责制作,二哥罗润先负责后期。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三兄弟的手,让他们疲累不堪。他们为此做了结构性改革,将已得自己真传的门生划为十二个工作室,让他们独立操作,相当于内部承包。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把握作品质量、培训教学和研制精品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罗伟先在大梯道举办苴却砚展览,几个攀大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人感叹:“这么漂亮的砚台,怎么都值10元吧!”让罗伟先目瞪口呆。从此,罗伟先只要力所能及,就会开展免费的苴却砚教学与培训。
公司的大楼除了一二层是展示区,上面的楼层都被划为教学与培训区。每年,公司都要接待放假的学生来这里免费学习苴却砚制作。罗伟先说,苴却砚是攀枝花的文化名片,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如果不能为年轻人接受,那这张名片就没有未来。
对于苴却砚产业的未来发展,罗伟先充满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持,来源于攀枝花苴却产业的整体规划。
(本文配图由罗伟先提供)
新闻推荐
□刘金莲“他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深受患者称赞、同事敬重的好医生、好干部!”提起夏福纯,攀钢总医院的领导同事给出了如此评价。从1990年穿上白大衣那一天起,夏福纯时刻不忘职业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