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把金沙江的水提起来了
——夜宿攀枝花迤沙拉村访民生
夜宿点简介
距成都约800公里的古彝村——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是全国惟一的浬濮彝族聚居村寨,已有600多年历史。因盛产苴却石被称为“中国苴却砚之乡”。
□本报记者 张红霞 秦勇 刘旭
国庆前,迤沙拉村传来信息,当地村民终于用上了村旁山脚下金沙江的水,这是通过太阳能提灌站圆了千年的梦,还创造了“扬程最高”的世界纪录。8月9日,我们就曾来到过这个小山村,看到了当地如何让金沙江水翻山越岭向上流,流进了浬濮彝族的生活里。我们还在村主任毛崇高的带领下,从村后山出发,去见识那座把江水提高了887米的太阳能提灌站。
江面飘扬的小红旗下就是取水口
“‘迤沙拉\’的意思就是‘水落下去的地方\’”,毛崇高边走边说。同行的仁和区干部介绍,迤沙拉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因此也成就了这里盛产苴却石。
正说着话,右侧山间出现了一根银色的管子,直径约10厘米,从远方伸来。“就是这种管子把金沙江的水,送到老百姓家,”毛崇高说,这些管子从金沙江边“爬上来”,有6500米长,是加厚的镀锌管,防水防锈。
在毛崇高的记忆里,儿时起就在和“缺水”作斗争——离迤沙拉8公里外,有一座小二型的华侨水库,原来村里一直“捡”库尾流出的一股水吃;1995年,村里发现了一个水源点,打了一口机井。去年,机井设备检修,发现采水点已深入到地下18.5米,“再加上这几年干旱,迤沙拉真的要没水吃了”,毛崇高天天都遇到老百姓找他说水的问题。
太阳慢慢落下山去,天幕慢慢围拢来。走了约摸五六里,脚上带着厚厚的泥,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倾斜的台地上,一大片方方正正、颜色幽蓝的太阳能板,大约有2000平方米。离太阳能板二三十米远的山崖下,就是在峡谷中流动的金沙江。
站上一块高高的岩石,毛崇高指着远处江面上一个隐约的小红点说:“那是一面红旗,下面是取水井口,海拔是975米”,江水通过太阳能提灌站和管道输送到海拔1862米的山顶蓄水池,两者海拔高差887米,“世界之最”由此而来。只要有阳光,提灌站就自动工作,每天送水进村大约300立方米,基本满足全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当时,听说要把金沙江水提上来,老百姓都觉得不可能”,毛崇高十分自豪。7月31日,提灌站正式送水上山,看见白花花的水出来了,好多老人都在抹眼睛。
“用太阳来提水”的梦圆了
江对面是凉山州会理县,这时记者的手机收到了一条“云南电信欢迎您”的短信——两市交界,两省交界,迤沙拉的偏远不言自明。
看到对面山上的雨在飘、云在移,我们开始下山。到了村里,天已经全黑下来了。
走进村民杨胜莲的家,打开水龙头,“我们还没用上江里的水”,身后传来她的声音。原来,为了安全,村里主动把提上山的水送去攀枝花检测,如果水质不够达标,还要再配套水处理设施。目前,提灌站建设已投入了310万元。
81岁的起家财是为数不多的谈经古乐传人。说起村史,他说当初就是因这里有水源,明朝才在这里进行民屯、商屯,杨胜莲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马帮铃声。后来,村子越来越大,现在已有374户、1500多人,水也变得珍贵起来。
要问世界上最值得爱的人是谁?起家财会说:“是科学家,过去,是水落到金沙江里,现在,太阳光把金沙江的水提起来,了不起呀!”陪同的人补充说,迤沙拉村所在的平地镇是个老旱区,仁和区将其与附近的大龙潭乡等三个乡镇一起规划了建一批提灌站,让奔腾的金沙江造福更多人。
星星在头顶眨眼,村里的狗也安静了。我们借宿杨胜莲家,与迤沙拉一起进入了梦乡。
记者手记
金沙江边求水路
“金沙江的水看得到,喝不到”,与迤沙拉村村民聊天说起水来,都是一脸无奈。从村里到江边,步行时间不过十多分钟,能看到金沙江从大拐弯处蜿蜒着奔流而去。还有一个叫 “迤布苦”的村小组却演绎着“逐水而居”的故事——在落差近千米的山崖下,在几乎与江水相连的狭窄山边,一片似白纸片的房屋静立,那里有一股水源,他们因此选择与村庄远离,与亲友远离。
而迤沙拉使用小型太阳能提灌站的成功体验给人希望。无论对设计、施工的企业,还是参与建设的村民,这个“世界最高扬程”工程都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和伟大——当你在陡峭、茂密的山林间看到被很多水泥墩固定的输水管,在极硬岩石上钻数百个孔来安放的太阳能板,在汹涌的金沙江里打井再把井口封得滴水不漏,你一定会惊叹于迤沙拉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新闻推荐
会理开展“万警进万家”亲民助民活动本报讯(记者何勤华王云)“还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和我们说,我们尽力协调解决。”4月8日,会理县公安局益门派出所副所长洪平再次来到下村乡小河村种植大户侯麟家,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