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粉丝蚕丝被石榴苦荞茶忽如一夜春风凉山土特产专卖
洋芋粉丝、蚕丝被、石榴、苦荞茶……忽如一夜春风,凉山土特产专卖店散布在成都大街小巷,特色产品受到游客热捧。
到了凉山之后发现,这支神奇的商业军团背后,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凉山马铃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苦荞产量全国第一,茧丝产量9年蝉联全省冠军……”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如数家珍。探访现代农业,记者8月中旬走进宁南县、会东县和会理县。
□本报记者 曾小清 何勤华
龙头带动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宁南是南方古丝绸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2004年,宁南县成功注册“南丝路”商标品牌。借沿海合作伙伴的渠道,“南丝路”与万里之外的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握手。
景星乡梓油村通过开荒辟地、土地流转,腾挪出最好的土地搞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县蚕业局蚕桑站站长陈国荣介绍,目前,科技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达4000亩,辐射带动全县4.5万亩、2.5万户养蚕户,蚕业收入已占宁南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走进桑园,桑树种得整齐、株距宽敞。陈国荣骄傲地说:“我们独创了科学的套种模式,每亩桑叶产值7000元以上。”说话间,他一头钻进比人高的桑林,指着地下套种的青饲料说,“9月就可收割了,接着种冬洋芋,明年开春再换成青豆米。一年下来,村民亩产收入起码1.3万元。”
新乡镇碧窝村村支书李利国告诉记者,如今,全村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有400多家,10万元以上的有120家,“还有20万元的,叫张连云。”
我们慕名来到张连云家,只见四合院的晒台宽敞得可放下两辆货车,18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住房面积仅50平方米,其余全是蚕作面积。“去年纯利润只有15万元。”老张笑着说。
依托宁南资源建立的南丝路集团,每年反哺农户1600万元以上,用于种苗、栽桑、购买农机具、孵化等10多个环节的补贴。市场低迷时,企业还以每公斤30元的保护价,解决农户销路。去年,企业的产值突破8亿元。
今年5月,该公司迁入当地新建的轻纺工业园。我们被告知:当地正在打造 100亿级茧丝绸产业集群。
科技引领 打响品牌带动致富
会东县和会理县则通过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百姓致富。
孟尚平是会东县姜州乡民权村最大的养殖户。他于2004年开始养猪,后在政府扶持下发展企业,如今年收入过百万元。他还带动全村150户养猪户,其中有4户年收入100万元。
“生猪养殖基地有50亩地,设有猪圈、沼气池,还有办公区域。”42岁的孟尚平指指身后的办公楼。他的基地有别于传统养殖场,庭院里种了好些紫花苜蓿,可做饲料填充物,饲料成本由此可减三成,完全不受“猪周期”影响。“这多亏了循环农业经济。”他说。
民权村农户孙德文也是循环农业经济的受益者。孙家生猪年出栏500头,石榴地50亩,保底收入有45万元。去年,他花24万元在石榴地间建了600平方米的猪圈及配套沼气池:猪粪还田,可就近施肥;石榴地套作光叶紫菜花苕,用来喂猪。如此一来,就实现了“草-畜-沼-果”的循环。
在会理县铜矿村,农户则通过种植石榴致富。去年,全村石榴果品销售收入过亿元,村里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大户有2户,50万元大户3户,40万元大户64户……“村民现在是开车上班,干的是农活。”村支书董以军介绍。
太阳毒辣,村民顺手给我们摘下石榴。石榴籽放进嘴里,清甜可口。这些石榴,因为产在铜矿村,曾一度被一些专家断定铜含量超标。董以军将样品抱送到成都的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结果是:每公斤含铜量仅0.29毫克,低于国家绿色食品规定含铜量的二十分之一。会理石榴因此战名气更大。
“我们在科技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石榴质量不可能有问题。”董以军说,10年来,全村滚动向银行贷款3.6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每年平均投入2000万元。董以军说:“效应吹糠见米,村民受益了,都认定要干好这件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发蓉海來迪波)凉山州中级法院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为方便群众诉讼,近日前往会东县、会理县对上诉人姚某与被上诉人汪某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案,上诉人邱某与被上诉人潘某房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