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会理州风土记》追寻会理昨日的风采
《会理州续志》封面。 《会理州风土记》原文。
《会理州风土记》
追寻会理昨日的风采
徐昱,号价民,丁卯科举人,灌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任会理州学正,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它曾是《会理州续志》的编撰者和组织者,换句话说就是现在会理地方志的主编。在他编写《会理州续志》时,亲力亲为,亲自采访撰写了《会理州风土记》,这篇千余字的小文,把历史上,会理的疆域之大,矿产之盛,物产之丰,民风之简,山川之美,为滇蜀往来之一大都会,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下来。
1
2
文/图邬庆丰
最近,我仔细拜读了清光绪年间在会理州任学正的徐昱写的《会理州风土记》,感叹颇多,在徐昱的笔下,让我看到了会理的历史,看到了它昨日的风采与辉煌。徐昱,号价民,丁卯科举人,灌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任会理州学正,是《会理州续志》的编撰者和组织者,换句话说就是现在会理地方志的主编。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他编写《会理州续志》时,亲力亲为,亲自采访撰写了《会理州风土记》、《明太祖赐像记》、《旗表何氏双贞碑》、《书刘金氏节烈事》等地方史志重要文章。
1
我在阅读徐昱采写的《会理州风土记》时,根据我对原文的理解,把全文进行了分段,并加了标点,全文如下:
会理州治在成都之南二千里,汉曰:会无县,明曰:会川卫,三面界滇,环以金江,南北相距六百里,东西八百里,山川险峻,中间以平畴沃壤,天时和暖,五谷番丰,坐拥膏胰,子孙世守,多明代旧族,人士俊秀,衣冠比于内地,盖南方无区也。州有牧吏目一分司,二学正训导各一,蛮夷之长为土千户,今存其绿营参府,民州治,佐以守备,浔防三十一所,游击都司居北路。上游蛮夷依山阻险,以掠抢杀人为事时,或结党寻仇,蚁聚狼奔,往来如风雨,虽有将吏,不能捣其巢穴,迁縻之而已。
冬日多风,少雨雪,天时如内地,二月立春,后即热,放桃花,东西两路热,尤盛夏时,蔬菜俱成熟。三月榴花开,夏秋多雨不热,所谓夏无署,冬无寒也。桃杏李橙桔,石榴甘蔗,佛手柑之,果质大于常,香色俱佳,芭蕉果味甜如蜜,似粤产珍异,若阴沉之杉,紫色之米,野山之朴。豆瓣之金,粉白之铜,皆上品也。昔人称鸡逾岭,而黑自大渡河,以南鸡毛皆黑色,间有白鸡,冠羽绝殊,内产与岭表同。州境旧多金银,铜铅,各厂近日仅铜铅数家,故其间萧索,非乾嘉之风也。山高林深,滋为厉毒(瘴气),生疮袋(大脖子病),妇女尤多,民家时或畜虫被害者,每戕其生。
州治北自摩梭营白果湾而下,豁然开朗,宽二、三里或七八里,长四五十里,为滇蜀往来一大都会,故商贾群集,百货备臻。然俱人力荷担而至,非有舟车运载之逸也。南通滇有五里坡,为杨升痷咏梅处。若鹿厂、凤山营、通安、黎溪皆巨镇。东有披砂,物产环广,甲于州境其它。姜州、洼乌、者堡、新街次之。西自安宁河而下,曰观音崖,曰攀莲沟,曰挂榜,曰撒连,曰小河,四时暄暖,五谷百产之蕃,远胜州郊,幅员之广,中原大郡不逮也。
边远之民终身不至州城,往往被掠于蛮夷凌辱,于无从知之,谓吾民相安无事,即可以不治治之,不知吾民之冤沉。幽郁无路,自伸者已不止(只)一人,不止一家,不止一事也,何也?其为地远而势有所不及也,朝廷之法,编保甲以卫民间,以豪右为之长,顷刻之间集众千人,蛮夷也震慑,而不敢轻动。然此辈少读书,不知礼法,家富有奴仆,歭其居地险,远外辱,既滋事,势力竟敢武断乡曲,废灭阜伦,敢擅杀人,官吏无知之有法,积久而弊,往往有之,尝谓山居之人,恒多强武,平时教以礼仪,习熟行阵,联为一气,不但卫彼身家,并可保障边陲,资国家缓急之用,安得有大力者,比其珍域之见,释私仇以急公愤,卓然自立,于边荒存其身,以保其父母妻子,岂非自强之一道哉,惜呼,无远虑也。
读完《会理州风土记》,让人浮想联翩,在徐昱的《会理州风土记》里,会理昨日的疆域之大,矿产之盛,物产之丰,民风之简,山川之美,为滇蜀往来之一大都会,让人联想起会理在南丝绸之路上的昨日辉煌。的确,从会理现存的城鼓楼的建城规格来看,会理的城鼓楼与西昌、大理的建筑城楼规模相当,当时的会理州,三面界滇,环以金江,南北相距六百里,东西八百里。虽然古时候的里数与现在的公里有差别,但也可看出当时会理州范围的宽广。
2
《会理州风土记》全篇千余字,全文可分为四段,四层意思。第一段记叙会理州疆域建制,南丝绸之路的要道,会理为蜀门户,水陆要冲,以陆而论,近经通衢,由西而滇之大理,永昌;南则,由滇省达蒙自,直通越南、缅甸;东南则由昭通达重、叙,直接两湖、江西,均气息遥通,络绎不绝。会理州地厄川滇,地势险要,自古为川西南门户,素称“川滇锁钥”、“六诏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
会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疆域辽阔。清王朝时期的会理州,辖今会理县、会东县全部及今德昌县、米易县、宁南县、攀枝花市之大部,幅员达7千多平方公里。在明代,会理的建制为会川卫,管辖姜州、隆州、通安州、永昌州、黎溪州、会理州、麻龙州七州,与天津卫、开封卫的建制是一样的。
第二段讲会理的环境气候,物产矿业,会理夏无署,冬无寒,物产丰富,桃杏李橙桔,石榴甘蔗,佛手柑之,果质大于常,香色俱佳,芭蕉果味甜如蜜。在明初,会川已大规模开采冶炼银矿。公元1429年(明·宣德四年),据工部启奏,明王朝派御史茅维杨及太监山寿驻会川,采办弥勒狮山银矿。“十五世纪明嘉靖年间,会川银场所产银一万三千多两,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到了清朝,采矿、冶炼工业更是迅速发展。产品不仅铁、金、银、铜,还有镍、铅、锌。矿山遍及全州。如今的攀枝花钒钛铁矿基地都属于会理州的一部分。
足见会理当时的发展,会理自明清以来商贾云集,商业繁盛。若商务之盛,首推‘三帮’。三帮者,江西、云南、四川也。”这些商帮,商号,从湖广运来棉纱,从京广舶来百货,在州城及宁远六属倾销,复以所得货款,选购聚集在本地商号的烟土、黄金、白银、牛羊皮、猪鬃、白蜡、黄蜡、中草药、园板熟铜、各色铜器、羊毛垫毡,发往全国各地销售。如外帮开设的天增商店,一次交马帮托运的龙板银元即多达八万元。
3
第三段介绍会理州的面积,及主要乡镇。清末,会理州的行政区划为10区:一区,州城及城郊;二区,摩挲营(今云甸、永郎);三区,攀莲(今迷易);四区,撒莲(今迷易);五区,红卜苴(今攀枝花市红格);六区,黎溪;七区,通安;八区,姜州(现会东县姜州);九区,太平场;十区,披沙(今宁南县)。会川营下辖姜州、者保(今会东县红果乡者保村)、会理村(现会东县大桥)、苦竹(今会东县官村)、黎溪、凤山营、夷(益)门、丙谷(现属米易县)等八汛,汛以下设矿四十二处。总之,会理幅员之广,与中原大郡相比,都不分上下。
据会理档案馆有关资料介绍,清代会理州机构的设置情况是:会理州正堂衙门,在主官一知州之下,设八房三班。八房是:吏房,主管官吏任免;礼房,主管祭祀、迎送、教化;刑房,主管案犯、监狱;兵房,主管军务、团练;户房,主管户籍、课税:仓房,主管征存粮食;工房,主管城池、河堤;承房,主管大印、文牍、杂务。三班是:状班,司传唤;快班,司缉捕;皂班,司刑杖。此外,在会理州辖区内,尚有迷易(今迷易县)、漥乌(今会东县)两个巡检司,拨砂藩(今宁南县)一地,由武职统兵驻扎。州、司、藩以下设团、保、甲。宣统二年(1910年),州下划设区、乡、保、甲;迷易为第三、四区,漥乌为第八区,披砂藩为第十区。
而在徐昱的《会理州风土记》里只说到了:“州有牧吏目一分司,二学正训导各一,蛮夷之长为土千户,今存其绿营参府”,绿营参府应该就是会川营中军府,相当于驻会理州的警备司令部。随着后来的发展,会东、米易、宁南、德昌、攀枝花的分设,如今的会理只是明清时候的五分之一。加上后来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避开了会理,因此,昨日的繁盛只是成了回忆。
第四段谈会理州的社会治安及边远地方的有效治理,这里不再详细解读,读者诸君一看就明白。肖志鹏先生在《会理历史研究文稿》一书里,对会理过去的辉煌这样总结道:“明末清初,会理州商贸繁荣,溯本追源,原因有五:一是会理地厄川滇,有区位优势。二是明初改土城为砖城,经过200多年的培育,会理州由农资交易的初级市场提升为物资集散地;三是自公元1681年(清·康熙12年),平定“三藩之乱”后,社会稳定;四是人口增加,明清王朝在会理州实施军屯、民屯、商屯,矿业开禁,大批外地人涌入会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403年至1724年(明·永乐元年至清·雍正七年)的326年间,会理户数,由1152户上升到了2536户,净增了一倍多。五是物阜,会理向以盛产名优土特产品著称”。
徐昱的《会理州风土记》真实地再现了会理过去的商务之繁荣,民力之殷饶,物产之丰富。在他的笔下,都一一进行了述说,娓娓道来,让人看到了会理这一方水土,过去的历史,而今,当我细细品味它的过去时,也希望它的今天和明天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下载一个APP、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就能解锁一辆自行车任意骑行……近年来,共享电单车在中国迅速走红,为解决市民出行的...
会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