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让乡村文明浸润心田 历经3年会东郑氏祠堂完成重建
郑氏族人的家风精髓是“耕读传家”,以铺张浪费为耻,敬老上进为荣。 历经3年,建成了占地一亩的郑氏祠堂。 优良家风浸润心田。
传承优良家风,让乡村文明浸润心田
历经3年
会东郑氏祠堂完成重建
文/图本报记者赵海华
“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在郑家坝村气势恢宏的祠堂墙壁上,郑氏家风显得格外打眼。
郑家坝村地处会东县姜州镇东南,是个景色秀丽的“鱼米之乡”。走进村口,只见通村路笔直宽阔,民舍错落有致,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
正如村名,郑家坝村群众大多姓郑。据现存郑氏宗祠功德碑记载,会东会理两县郑氏始祖景高公累建战功,受到朝廷的嘉奖,封为武烈将军。后奉旨留守会川(今会东会理两县辖区),以加强川南防守。景高公在今郑家坝村安民建城,一代代繁衍下来。
采访中得知,郑氏祠堂初建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后乾隆46年(1781年)搬迁扩建。历经256年风雨,因年久失修,成为废墟。2015年,为传承优良家风,加快乡村文明建设,郑氏族人发出倡议重建祠堂。倡议得到会东会理914户郑氏族人的响应,共筹得资金180余万元,历经3年,建成了占地一亩的郑氏祠堂。
“对乡邻,要和善;若结婚,要新办;守忠孝,礼仪端……”这是郑氏家训,也是他们世世代代恪守的行为准则。
“我们重建祠堂,就是让族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团结邻里,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过上文明、和谐的新生活。”郑氏祠堂筹建倡议发起人之一郑子银说。
据悉,近年来,为遏制“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郑家坝村根据郑氏祖训,不断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一约四会”,即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实现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村全覆盖,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对礼金数量、酒席规模、烟酒档次等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按照相关程序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引导群众遵守践行。
同时,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村、各社区都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和健身休闲广场,让村民在乐享文化大餐的同时,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如今,喝酒、打牌、闲聊的少了,群众见面交流的是致富信息、健身娱乐,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家风的精髓是‘耕读传家’,以铺张浪费为耻,敬老上进为荣。”谈起传承优良家风,会东县嘎吉镇六世同堂的郑子发侃侃而谈:“几十年来,我们郑氏族人不吸毒、不贩毒,就是赌博现象也很少见。”
“以前办‘红白喜事’都是大操大办,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简办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郑家坝村群众对移风易俗赞不绝口。采访中得知,郑家坝村40余名郑氏子弟毕业于各级各类大学,没有举办过一场升学宴和谢师宴。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文化也是郑家坝村乡风文明的一个亮点。走进郑家坝村,随处可见“尊老爱幼,人间美德”、“重孝道、知感恩、传美德”等移风易俗的宣传标语。道旁路边,不时有携老扶幼的画面映入眼帘。多年来,该村没有发生一起赡养老人纠纷,没有一起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事例。
村看村,户看户,榜样出成效。“示范引领”是会东县移风易俗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会东县结合地方实际,以“传承优良家风”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掀起了一股“移风易俗”热潮。各村纷纷效仿,把孝老敬老、团结邻里、勤劳致富等优良家风写进村规民约,为地方和谐、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针对农村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利用千百年传承的优良家风,由群众推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的长者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群众有红白事时,理事会按标准程序审批监管,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会东县姜州镇负责同志表示。
“以前村里办一场丧事动辄花费几万元;儿女结婚,大操大办。现在我们一切简办,减少了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乡村生活呈现出文明、时尚的景象。”说起传承优良家风,姜州镇郑家坝村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陋习摈除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提速了。现在,郑家坝村户户有致富项目,突尼斯软籽石榴、蓝莓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远近有名。
优良家风浸润着群众的心田。生活文明了,村容村貌靓了,社会风气变了,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会东县和文中学举行了“感恩教育月”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共分“感恩父母的一件小事”“感恩手抄报及板报...
会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