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坪乡:以文化为魂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会东县野牛坪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域旅游规划机遇、移民搬迁安置机遇,以文化兴乡、产业富乡,力争把野牛坪建设成为会东县东向迎客厅、出川入滇桥头堡、休闲度假旅游区、龙脑壳上夜明珠。以文化为突破口,以改变村民精神风貌为重点,长年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抓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抓出了转型发展新动能,也抓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文化引领 乡村展现新风貌
“几年前,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了,可是却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到农闲时节,村民们没事做,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喝酒。”谈起以前的民风,野牛坪乡乡长王武和直摇头。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淳朴乡风民情。“野牛坪乡有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岳飞精神、长征精神、大堰精神为代表的三大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野牛坪精神。从‘崇文尚德树新风’开始,通过开展“红军渡上忆红军”“岳氏家风家训”“大堰纪念碑前感恩教育”等活动,逐一改变群众的生活陋习,弘扬野牛坪精神。”野牛坪乡党委书记刘庆祥说,在浓郁的文化文艺熏陶下,野牛坪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礼仪之家正在不断形成。
村村都有文艺队,人人都是文艺员。“现在村民白天干活,晚上跳舞、健身,真的很好。我自己编排的一段快板还代表家乡上过全县的大舞台,我们村文艺队的节目还上过县上的“春节七天乐”。”野牛坪村村民唐国华自豪地说。
民风民俗、家风家训、道德秩序以及民间传说等都是无形的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野牛坪正以其独特的野牛坪文化改变着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文化育人 新思想凝聚新精神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自乾隆五十年,岳飞后裔岳永盛迁徙野牛坪,精忠报国、家风传世的岳飞精神便在金江之滨继承、发扬。1935年,红九军团经甘盐井渡江上岸,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一直鼓舞着野牛坪人民。“劈山引水、改天换地”的大堰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野牛坪的父老乡亲们。
近年来,会东县野牛坪乡积极打造野牛坪大堰、甘盐井红军渡、岳家墓坊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军渡上忆红军”、“岳氏家风家训”、“大堰纪念碑前感恩教育”、“乡村文艺队”等活动,深度挖掘“三大文化”精髓,弘扬野牛坪精神。
“我们铭记战天斗地的大堰精神,传承着五十年来先辈们的革命意志,努力把野牛坪的明天建设得更加辉煌!”在野牛坪中心校,教室内琅琅读书声传入耳朵,听到的都是文化传承。
一幅画、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片。《家乡》、《野牛坪之恋》、《大堰魂》、《金沙江畔绿宝石》、《花果盛地听涛音》等作品相继创作,三大文化增强底蕴,文化兴乡、活力迸发,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野牛坪乡正在转型跨越,逐步打造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文化兴村 打好‘文化+经济’两张牌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野牛坪乡不断夯实亚热带桑果蔬经济基础,打造以枇杷为主的规范化果园基地,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召开枇杷节、花果节,以枇杷为主的亚热带桑果蔬助民奔康,实现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现在的野牛坪,村庄更美了,群众更富了。”金沙滩、彩石滩、柜子岩、万亩枇杷生态园等旅游景点,让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三月枇杷、十月桃花”也成为了这个金沙江边小镇最靓丽的名片。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野牛坪乡党委政府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枇杷节等活动,探索野牛坪乡村旅游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全域旅游规划,发展生态农业,全力助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如今,野牛坪“三大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富乡、产业富民,并牢牢紧抓精神文化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力量,让金沙江畔的“绿宝石”更加熠熠生辉。
(姚万林)
新闻推荐
自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和国家卫生县城以来,会东县各乡(镇)、单位把“无烟办公”作为一项日常工作...
会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