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西昌都市报 2018-05-18 10:56 大字

《川滇明珠》

——喜读会东《川滇明珠》创刊号

从《凉山日报》副总编辑何万敏先生的微信上看到此文,心内一喜。禄兴明乃会东小老乡,当年大学毕业分到《凉山文学》编辑部,没干多久,便出去闯荡天下了。西昌,乃至于全蜀川,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现象:凡年轻时出去闯荡的,北出剑门,东出夔门,后来都出息了,郭沫若、邓小平、朱德……莫不如此。禄兴明似乎是又一例证。网上搜索,知道他新任重庆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从万敏微信知道是《重庆商报》的副总编辑。当然,在我眼里,任职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禄兴明的文字,那叫一个鲜活。下面这篇文字“正经”多了,他文中提到的那“三篇喜剧写法的生活小品”,那才叫逆天。因为是《川滇明珠》创刊号,家乡人缺少编辑经验,我做得多点,编辑时读到此三文,立即双目一亮,击节赞赏。文字练到这般,同样是出息,在我眼里,甚至是更大的出息。

文/禄兴明

日前收到四川凉山彝州会东县文联主席李明康寄来的、由其任执行主编的《川滇明珠》杂志创刊号。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家乡出版的第一个刊物上,很荣幸,很高兴,因荣幸而有特殊的高兴。

几个月前,李兄委托会东县政协原主席冯祥明向我逼稿,难得我与冯大哥的天地不老情,一贯懒散的我,从了,从微信扒了三篇喜剧写法的生活小品发过去。三篇文章分别是写头发衰落的《我型我秀“金箍咒”》、写牙痛的《我的牙将》和写咬伤舌头的《嚼舌根之战》。为什么要选这几篇嘻哈风格的小品?我美其名曰丰富刊物阅读内容,舒缓刊物阅读节奏。话虽然说得好听,但骗不了自己,懒病已让我欠下了不少文债书债歌债。

写作是个好事,以文会友的获得感绝不会输给以酒会友。开卷之处,一批新朋旧友迎面走来,尽管英雄各有各的出处,各有各的风采,但相聚在同一本书中,大家的人格和造型又都表现出了平等性和一致性。不管你是领导还是下属,不管你是男女老少,不管你在故土或在天涯,大家都是一个方块字:字体一样,或黑或宋;字号一样,或大或小;字意一样,讲好会东故事,展示会东魅力,繁荣会东文化,憧憬会东理想。

见字如面,除了不认识的,唯一的新朋友是写创刊词的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刘晓博同志,他上个月来重庆招商引资,短暂夜晤,但因在场人多,我们交流简短。在创刊词中,他从史地文等角度抒情言志,金沙江畔,一部钢琴吐露了自己豪迈的心声。

凉山文坛的多面手何万敏近年热衷驴行,田野调查式的采写凉山本地的历史地理,硕果累累,这次他到了万里长江第一滩探险,把头顶落石和脚下恶浪变成了坚实的文字,贡献了头条文章《走一回金沙江上“老君滩”》。万敏兄这样的做人做事做文的风格,让我坚信,我们发韧于二十多年前的友谊是坚实得可以靠起耍的。

《人民日报》原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老师也写了一篇他41年前在会东参加高考的散文,写国写家,深情款款。他做《经济日报》副总编时,我去拜访过他。作为媒体高管和一代名记,他热情地为一个大学生小老乡热情沏茶拉家常,让我更坚定了一辈子都不装逼的做人信念。

会东藉老作家蔡应律前辈也为刊物贡献了纪实文学作品和对联。他是我父亲的学长,也是我后来在《凉山文学》做编辑时的作者和忘年交。我父亲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成分高而无缘升学,我年少时他就希望儿子像蔡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作家。我大学毕业后仅做了两年文学就改行做了新闻,不知算不算违背了先父的初心。

作者中还有我的初中同学赵海华,多年未见;还有我一见如故的朋友石兴普,他的热情似彝族人家的火塘,捂起是为了保护火种永不熄灭。翻到杂志封三时,我看见了大学学弟、县委副书记吉木尔依的照片,他正在为小学生们赠送礼品,古铜色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学哲学的能笑出这个效果,是我这个学文学的没能想象到的。

以文会友外,以文会史也很迷人。创刊号的《金江支队:永不磨灭的番号》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文中的多个地方历史名人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从支队司令员胥印侯到云南王龙云的三公子龙纯曾再到会理苏绍章,他们与我的家族史和亲族史交错纠结,共同演绎了边地历史的一页风云。金江支队大队长禄应举烈士是我的族伯,他的女儿禄春华姐姐去年曾传了一篇文章给我,说希望写写金江支队,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的笔力能够到达的地方?

新闻推荐

会东:广聚民智广集民意 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4月30日晚19时,会东县野租泉民俗生态度假区比往日显得更加热闹,一场关于全域旅游的讨论正在展开,各相关部门、话题涉及...

会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