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村:由内而外的蜕变
姜州镇新发村位于会东县县城西南30公里,曾因交通不便、观念保守,被称为大山里“失落”的村落。
2016年底,新发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之新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更惬意,笑脸更灿烂。
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容村貌的变化
连绵起伏的烤烟大棚与饱满的油菜地交错,青瓦白墙的民居散落其中,错落有致,潺潺的小河沟蜿蜒而过,阳光穿过一树繁花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农民身背水箱喷洒农药,水珠和阳光在他身前碰撞出一弧小小的彩虹,摩托呼啸而过在平坦开阔的通村公路……一幅川滇田园风光图一点点展开来。
“今天的新发村,最直观的变化还在于村容村貌的变化。”新发村村支部书记李荣华说:“以前的新发村住房‘潦倒\’,垃圾堵塞着小河沟,土坯路带来的是晴天灰雨天泥……”
2016年,村里开展“四好”建设,硬化了路面,建起了沼气池,开展了房屋亮化、美化,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成立了“四好”家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四好”家庭创建活动,同时不定期检查家庭卫生情况,对评定合格的家庭颁发“四好”家庭标牌。
不仅如此,村里还设置了7个公益性岗位,由贫困建卡户负责公共场所的保洁、安保、护林、道路维护等工作,一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二来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扫着扫着,村容村貌变美了,扫着扫着,就扫进了村民心里,扫走了“脏乱差”、“等靠要”,扫出精气神,扫出了健康文明好习惯。”李荣华自豪地说:“去年村里一大部分家庭得到了“四好”家庭标牌,我们新发也得到了由县上颁发的‘四好\’家庭创建先进村的标牌。”
最实在变化是用水用电的变化
对于新发村的村民来说,感受最直接的变化是用水用电的变化。
新发村村支部书记李荣华介绍,新发村缺水,以前村民的生活用水多取自地下水,用机器抽上来的地下水发黄、浑浊,长期饮用十分不健康,去年,政府投资362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引铜厂沟山坪塘水,在村内建自来水厂一座,同时水管入户,且24小时供水。自来水厂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不仅解决了本村用水难问题,也解决周边几个村“用水困难”情况。
“以前机器抽出来的地下水都是浑浊发黄的,自从我们新发村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以后,村民的幸福感增加了,卫生也搞得更勤了。”李荣华说。
水、电缺一不可,同年,新发村实行改表到户、降低群众用电电价,同时更换了1、2、3社的变压器,还对线路进行了改造,彻底解决用电难问题。
“没有更换变压器前,村里的电压十分不稳定,影响正常生活不说,在烤烤烟、灌溉等农忙时候,更是‘不给力\’,常常是排队作业,村民耽误很多时间。更换变压器后,再也不用排队了,一道农忙季节,到处传来机器运作的声音,村子里一片热火朝天。”李荣华说:“而农电改造后,电费也由原来的1元多降至0.44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户负担。”
最实惠的变化是收入的变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有收入、有产业作支撑。李荣华介绍,今年来,新发村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短期发展烤烟种植和阉鸡养殖,长远增收则以核桃、葡萄为基点,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利用与会理紧邻的地理优势,一边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一边引进优质品种,将种植多年的250亩老品种石榴改良种植为突尼斯软籽石榴。
为鼓励贫困户积极发展生产,早日脱贫致富,村两委还为有条件种植烤烟的贫困户落实烤烟面积和给予技术指导。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声音】凉山彝族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例如会东县的蹢脚舞,昭觉县的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文化等。彝族火把文化更是独具特色。但随着一些文化传承人老去、...
会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