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会东烤烟:传奇背后显真经

四川经济日报 2015-12-28 00:03 大字

□ 李晓娟杨再平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地处四川省最南端的会东县,与世界最优质的烟区处在同一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烟叶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优越的光热、独特的气候,再加上广袤的土地,使会东成为种植优质烟叶的最适宜区域,有“金沙江畔一枝花”美誉的会东烟叶,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通过多年的发展,“会东烟叶”早已进入全国卷烟主流市场、主要工场、主料配方,成为市场的“宠儿”,书写了“香飘华夏”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2000年,全县产烟35万担,烟农收入1.14亿元;

2005年,产烟49.35万担,烟农收入2.9亿元;

2011年,产烟63万担,烟农收5.6亿元,五年间,烟农收入翻一番,突破5亿元;

2015年,产烟73万担,烟农收入达到11.3亿元,五年间烟农收入又翻了一番,突破10亿元;

……

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书写了会东金叶的一个个传奇,让人惊叹,甚至是震撼。自2012年以来,会东已经在烟叶总量、收购均价、烟农收入三个指标上连续四年在全省蝉联第一。“烤烟生产第一县”果然名不虚传。烟草产业已成为会东群众增收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卷烟工业缺不得的重要支柱。

“烟叶生产第一大县”称号,绝不是偶然和运气。

成功的背后是付出。会东的“金叶传奇”背后正是有地方党委政府、烟农和烟草部门“三位一体”的牢固发展之基,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数十万人的勤劳和付出。

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一流县”

会东的种烟历史并不算长:1976年,全县产烟仅0.05万担,烟农收入近3万元。全县先后历经上世纪70年代引种试验、80年代推广发展、90年代快速发展、2000年后提质增效、2010年后专业化和工场化五个阶段,而长足发展也就在近十年间。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会东烤烟发展的先天优势,那么,会东上下各级的协同努力则是会东烤烟成功的决定因素。近十年间,会东紧紧围绕国家“原料保障上水平”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控住面积、稳定产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稳健发展烟叶生产,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各项工作。

——构建了强有力的指挥领导体系。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烟叶生产政策制定、计划落实、工作督查、目标考核等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构建严格的质量数量控制体系。认真落实执行双控政策,不图短期效益,不搞掠夺式生产,严格按计划合同收购,确保计划合同的严肃性。

——构建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按照“生态、优质、特色、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培育以专业种植户为主的种植主体、以烟农合作社为主的服务主体、努力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构建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统防统治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烟草气象服务及防雹减灾体系,25个防雹炮点覆盖全县,降低了冰雹等灾害天气给烟叶生产带来的危害;烟草行业和地方政府共同筹集救助资金的机制不断健全,烟叶发展有了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

——构建了“合作共赢”的基地建设体系。以工业企业优质烟叶原料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突出风格特色”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基地单元建设,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品质特色化。

十年磨一剑,发展路更宽。对会东而言,烟草产业的发展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数十万人的勤劳和付出。地方党委政府、烟农和烟草部门的“三位一体”,筑牢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之基。坚持烟农的主体地位,把维护好烟农利益作为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烟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在创新落实发展规划、科学构建管理机制等方面,切实履职尽责、真抓实干,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会东烟叶生产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烟区“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十二五”期间,全县种植烟叶109.17万亩,同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2.62万亩,增幅26.14%;收购烟叶330.54万担,同比增加68.04万担,增幅25.92%;烟农售烟收入42.93亿元,同比增加25.82亿元,增幅150.91%。

“立足生态,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彰显特色。”会东正朝着规模、质量、特色、结构、技术、管理、产村相融的“七个全国一流”目标不断挺进。

强基固本 奋力破解生产瓶颈

要砌墙,先打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烟区的烟叶烘烤能力还不足、烟水配套工程不够完善,烟农抗灾能力还不强等生产瓶颈,会东县以大水源工程、土地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烟水、烟路、烤房、育苗设施、防灾减灾设施、收购站点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烟叶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为全力打造全国山地原生态特色优质烟叶生产一流大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9月年加工可达50万担的会东复烤厂竣工投产,成为会东县烤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多年努力会东复烤厂以“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诚信的服务”满足了国内外客户个性化的加工需求,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连续三年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一次性通过全球最大烟草商——菲莫公司SPP现场认证、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的企业。

——2013年5月,国家烟草局批复四川省的唯一大型水源项目——新马灌区水源工程项目在会东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蓄水800万立方米,新增区域灌溉面积2.95万亩,控灌3个乡(镇)10.15万亩土地,烟叶生产能力可由8万担增加到30万担,烟农收入每年可增加1.6亿元以上。

——2014年5月,投资10亿元的会东复烤厂启动技改扩能项目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复,搬迁建设工作启动,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年生产加工设计能力90万担以上,集先进工艺、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一体。届时,会东县将成为四川重要的烟叶复烤加工基地,从而带动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等协同发展,实现烟草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投入,破解了生产基础薄弱的瓶颈,改变了过去烤烟种植靠天吃饭的现状。行走于会东三山四水间,不论是在金沙江流域的基地单元,还是在鱼河流域的核心示范区,一条条新修的沟渠,编成纵横相连的排灌网;一条条平坦的机耕路,把农田分割成整齐的方块,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图案;一群群密集型烤房,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各个村庄,为青山绿水间的美丽新村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5年以来,会东累计增取烟草行业投资5.7亿元,整合投资5.5亿元,涵盖了基本烟田、沟渠管网、烤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会东全县建成烟基项目21234件,烟草行业投入资金30308.33万元,共新建水窖9888口容积29.772万立方米,水池294口容积1.799万立方米,沟渠193条长296.05千米,管网55条长389.7千米,小塘坝13座容积40.01万立方米,提灌站2座112千瓦,烟田机耕道路174条长236.337千米,整治基本烟田11199.68亩,密集烤房4652座,配置农机具4313台套,育苗设施1628个。

提炼品质 会东烤烟由“大”向“强”

通过多年发展,会东烤烟种植规模已经不断扩大,但“壮大规模”不是最终目标,“由大变强”才是制胜法宝——对此,会东县委政府的认识清醒。“量”是前提,“质”才是关键。

烤烟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要提高烟叶质量,就必须在每一细节上下工夫,为此,会东县以“大凉山清甜香烤烟”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为契机,在强化技术,精益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布局调整、抓品种保障、抓壮苗培育、抓合同管理、抓抗旱早栽、抓精细田管……依托烟司技术人员、烤烟合作社等机构、人员重点在育苗、移栽、田管等常规技术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方面出实招,挖潜力,重实效;制定并落实应对特殊气候的保障措施,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重视用地养地和烟地卫生,严防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进一步巩固田管成果,加大烟苗提苗、烟株中耕培土等措施的落实,规范烟叶生产过程管理,切实抓好提苗追肥、撕揭膜上厢培土、统防统治、防洪排涝、烟地卫生等各项田管措施的落实及防雹减灾工作。

多年来,通过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会东烟叶特色品质进一步彰显。会东烟叶以优越特质,曾被烟草专家誉为“金沙江畔一枝花”。2010年4月,中国农科院、中国产业促进会相关院所及上海烟草、湖南中烟、川渝中烟等卷烟企业组成专家评估团,对会东烟叶作出品牌定位,认为会东县山地“清香型”烟叶,生产管理一流,外观质量独树一帜,烟叶内在理化指标协调,清香型风格尤为突出。

在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暨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上,会东烟叶荣获“清甜香最突出、烟气飘逸程度最显著、品质得分最高”的“三最”好评。烟叶深受全国重点卷烟工业企业青睐,进入了全国烟草的主流市场、主要烟企、主流配方。目前,已有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湖南中烟、湖北中烟、江苏中烟、川渝中烟、浙江中烟、贵州中烟等全国10家知名工业企业在会东建立了16个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全县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专业合作社,3个省级专业合作社,9个州级专业合作社。会东烟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特色品牌突破取得优越成绩。全县烟叶生产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烟叶质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经济效益更加凸显的良好态势。2012年一跃成为全省第一产烟大县,烟叶产量、均价、烟农收入三项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烟农售烟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跃居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

***

金叶致富奔小康

8、9月份,游走于会东的收购站点,金黄的烟叶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散发着独特的清香,收购人员验级、定级、过磅、入库……场面繁忙却秩序井然,丰收的喜悦写在烟农的脸上。

9月22日,会东县淌塘镇白龙村的烟农王大彩,交完最后一车烟,盘算着今年种烟的收益,他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天遂人愿,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他承包了170余亩土地,种烟200亩,收入达150余万,成为2015年的全县种烟“状元”。

在会东,像王大彩一样靠种植烤烟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可谓比比皆是!他们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种烟收入已成为烟农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种植烟叶住上了好房子、开上小轿车。会东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烟叶产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产业、核心产业。2015年,会东种烟农户达到29103户,户均收入达3.9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正通过烟叶种植奔向小康。

在***的攻坚战役中,会东县又充分发挥现代烟草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全县37个贫困村中涉及烤烟生产的10个乡(镇)、23个贫困村,坚持优先发展、强基固本、科技引领的原则,在23个贫困村2016年规划增加烤烟种植面积8339亩,达到18126亩,力争贫困村群众2016年售烟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3000万元以上,实现种烟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种烟农户脱贫致富。

同时,争取烟草部门烟基项目尽量向贫困村所在乡(镇)倾斜,2016年,积极争取行业投资,规划在23个贫困村新建密集式烤房631座,水窖540口,通过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贫困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烟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成绩只是坐标。“十三五”期间,会东将抢抓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凉山州关于打造“金沙江—螺髻山—黑水河”、“一核三极”山地原生态特色品种区域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会东“清甜香”特色优质烟叶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富民、品牌兴业、品牌强县的共识,对接凉山州种植、销售“世界最好烟叶”的战略目标,找准会东烟叶的目标定位,乘资源富集之势,借机遇叠加之力,“完善一个体系,构建一个格局,加强三个保障,结合烟草行业“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的总体目标和部署,进一步丰富细化“全国特色优质烟叶一流县”的内涵,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65万亩基本烟田,形成年产70万至80万担特色优质烟叶生产能力,努力实现“规模最大、结构最优、竞争力最强”的“三最”目标。

新闻推荐

靶向施策 精确滴灌 会东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李晓娟毛永标杨再平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尹华高近日,会东县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县委书记刘晓博在会上讲话,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环江红传达中央领导同志对脱贫攻坚工作、对川对凉工作有关指示精神,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