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芝:布依族婆婆有颗“少女心”
阿西巫之莫:就是喜欢做衣服
9月14日晚,西昌市火把广场金鹰剧场内,一位面容慈祥、举止优雅的彝族妇女很是引人注目,当主持人念到2018大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一等奖得主的姓名时,她从容地从观众席中站起来,走上舞台。“这个婆婆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美女吧。”几位“90后”小妹妹望着她的身姿悄声议论道。
确实,她的面容生得美,是那种“骨相好”的美人。她的手也很巧,飞针走线不在话下,不仅如此,她设计制作的服饰还“很有灵魂”。一袭以黑色、蓝色、绿色为主色调的素雅彝族传统女装赢得了全场观众响亮的掌声。
这不是她第一次拿奖了。她叫阿西巫之莫,生于1962年,是甘洛县海棠镇人。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学习刺绣技艺,之后,在婆婆的指导下学习传统刺绣,掌握了彝族刺绣技艺的全部流程。
199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彝族刺绣品专营店,开始经营服装、头帕、背包、童帽、壁画、背带、挎包、钱包、香包等。
2008年,阿西巫之莫参加了甘洛县妇联举办的彝族刺绣培训,刺绣技艺更上一层楼。她在刺绣时,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她的绣品逐渐打开了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变得有些供不应求。
每年,阿西巫之莫都坚持为几十个青年男女开展免费培训,给他们传授刺绣技艺,免费提供部分用于刺绣的原材料,并帮助他们销售刺绣产品。
从业20多年来,阿西巫之莫协助凉山州总工会、甘洛县总工会、甘洛县妇联、甘洛县文化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举办了19期彝族刺绣培训班,培训了1297名学员。
她一面带徒弟,一面组织凉山州各县的刺绣能手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带动甘洛县一部分妇女自主就业、创业,近几年间,就有50多户人在她的影响下,在甘洛县开办了彝族刺绣店。
2012年,阿西巫之莫被四川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又荣获了“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刺绣、染织类)”称号。
“彝族女青年衣身为蓝色纯棉布衣、衣袖为橘色纯棉布衣,中老年衣身为藏青色纯棉布衣、衣袖为黑色纯棉布衣,彩色、素色等纹样做刺绣装饰,刺绣手法包括贴花、盘花、挑花、锁边绣等……”说起彝族服饰的绣制技法,阿西巫之莫的眼神闪亮,滔滔不绝。
阿西巫之莫都快满60岁了,仍然马不停蹄地为彝族刺绣事业忙碌着。
图个啥呢?
“我真的喜欢做衣服,想把这门技术传给更多的年轻人。”这就是阿西巫之莫不改的初心,也是她开启美好生活的密匙和葆有快乐心态的源泉。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米色莫子洛:用针尖的舞蹈播撒阳光
在2018大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中,米色莫子洛凭借自己设计制作的手工彝绣包一举斩获了二等奖。精巧的绣工、素雅的拼色、简约现代的造型,让这只小包给爱美的“潮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色莫子洛是一名“70后”彝族妇女,她的妈妈是一名绣娘。从她9岁开始,妈妈就教她彝族刺绣,她一边读书,一边踏实勤奋地钻研,慢慢地掌握了妈妈传授的技艺。
1993年,米色莫子洛从凉山州财贸学校毕业,踏入社会之后,在建筑公司上过班,当过饭店经理,然而,她的心底一直埋藏着一个梦想——把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手艺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为此,她辞去了工作,组建了珠峰艺术团,自己设计制作了第一批彝族服装,做了第一场服装秀。大家的赞赏让她增强了信心,她不断研习刺绣技艺,同时,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渐渐地,米色莫子洛的产品得到了众多凉山艺人的青睐。电视剧《南诏王》、首部彝族舞台剧《我呼吸——博什瓦黑》以及阿诺乐队的演出都选用了她出品的服饰。
有了一定的积累,2017年,米色莫子洛正式创立了凉山古夷彝秀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除了制作传统服饰,她开始研发时装、手工艺品、旅游产品、布艺装饰、画布以及真皮箱包、书包、公文包等,还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彝族绣娘。
平时,米色莫子洛把需要的绣品样板做好,把图发给绣娘,让她们在家里把绣片完成后再交回公司。这些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也不会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样,绣娘在家里就能工作,还能把彝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实现梦想的同时,米色莫子洛帮助一位又一位的贫困绣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未来,她还想把自己和姐妹们的彝族刺绣作品带到更大的舞台上去,用针尖的舞蹈播撒更多阳光。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吉呷合家木:穿针引线绣出美好生活
吉呷合家木的脸上常常挂着腼腆的笑容,只要和她说上几句话,你就会发现——她的笑容是从心底升腾起来的。
在2018大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中,她设计制作的彝族中年妇女服饰获得了三等奖。她开心地走上台,脸上质朴的表情让人觉得很温暖。
吉呷合家木生长在越西县,今年45岁。她说,自己从13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学彝族刺绣,一学就是十多年。“慢慢地,很多刺绣的技艺自己一看就会了,现在掌握的绣法有十多种吧,但还是想着多学一点,针法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起刺绣,吉呷合家木的表情立刻认真起来。在金鹰剧场外的台阶上,她打开针线包,为我示范、讲解彝族刺绣的针法。一面走针,一面提醒我凑近细看。“就像这样,一针都不能错,错了就要拆掉重头再来。”
有范儿吧!这就是手艺人细致的态度。
聊了一会儿,她又将一件绣衣打开,平铺在双腿上,指着袖子上的彩虹纹和领口上的太阳纹解释道:“每个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
2010年,吉呷合家木步入37岁,由于种地的收入没法负担她和儿子的日常花销,于是,她想办法在越西县城租了一家店面,在姨妈的帮衬下做起了彝族服装生意。一开始,服装店的生意不大好,一个月下来,除去吃喝用度和房租开销,几乎存不了钱。
面对困境,她肯吃苦、愿意花功夫,手艺越来越好,客人也多了起来,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很快,她就用挣来的钱买了绣花机器,还请来了工人。
几年过去了,现在,吉呷合家木亲手制作的一套服饰可以卖3000多元的价格,一年可以做10套左右来销售。机绣服饰的价格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一年能卖出100多套。眼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吉呷合家木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
这次,在越西县妇联的带领下到西昌参赛,3天的时间里,她一直都很愉悦。“通过比赛认识了这么多绣娘,发现大家的绣法都在不断地创新,即使是一种绣法也都有自己的技巧和特色。”吉呷合家木相信,只要认真做事,就一定能收获幸福。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白朝芝记忆中最为欢快的画面是这样的:早晨的阳光穿过层层云雾,照射在宁南县西瑶乡拉洛村绿意盎然的村庄里,朝气蓬勃。几个十多岁的女孩子趁着农闲,唱起歌相互邀约,结伴到姐妹家里,拿着针线绣起了手里的活,慢条斯理地“描龙画凤”。
白朝芝今年64岁,是一位布依族婆婆。对待刺绣,她有一颗平常心,穿针引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自娱自乐。
9月14日,白朝芝戴着颜色鲜艳的撒花围腰坐在金鹰剧场观众席的座位上,围腰上绣着南瓜、石榴花、牡丹、梅花、花骨朵,看上去热闹又喜庆。白朝芝说自己是“业余选手”,这次只绣了身上戴的围腰和一双小鞋子,没有得奖在意料之中。看到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新奇技艺,很有收获。
小时候,白朝芝每天都要放牛、挖路来挣工分,劳作完之后,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姐妹们就凑在一起做针线。
“姐姐,这个边要咋个收,你教教我。”“这双绣花鞋颜色搭配很新鲜,要是底色再素一点,就更好看了。”“大家快看,她绣的香包是一对的嘞,是要送给哪个的哟?”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绣技,还不忘相互调侃,清脆的笑声荡漾在山间。
如今,白朝芝的大儿子在贵州工作,小儿子在成都打工,平时,他们都比较忙,白朝芝就在家和老伴种地,有空的时候,教左邻右舍的女娃娃做点针线活。
“等儿子放假了,请我去的时候,我就带上针线去玩一玩,帮他们带娃儿。”白朝芝悄悄地告诉我,这次,她在比赛中所绣的小鞋子就是准备送给孙儿的。她一面说着,一面冲我眨眼一笑,眼里的诙谐活泼特别有感染力。在花甲之年仍葆有一颗明媚的“少女心”,我不禁在心里为她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
新闻推荐
曾凡勇唐玉饶本报记者唐万贵专案组民警兵分两路,一路远赴千里之外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另一路蹲守在西昌市某酒店周边,抓捕...
甘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