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农民张长刚的“名言警句” 一言一语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人物:张长刚一家
甘洛县新华村
一句一句颇有哲理和思考的“名言警句”源源不断地从50岁的张长刚嘴里流出来,让人觉得这人有意思、有文化。他是甘洛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户”、县畜牧局授牌的“养殖示范户”,还是“党员养殖示范户”。
本报记者 何万敏 沈毅 程宗萍
50岁的张长刚精瘦干练,热情健谈,且言语让人觉得这人有意思、有文化。他是甘洛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户”、县畜牧局授牌的“养殖示范户”,还是“党员养殖示范户”。
张长刚的“家庭农场”,指的就是养猪场。400平米的养猪场里还有十来头白肥猪,余下的猪圈都空了,因为今年春节前卖了五六十头出去。在他住房隔壁的老屋里还有好几头猪,用来繁殖下崽。这几年,甘洛、越西的猪贩子直接来他这里拉,他每年养三批猪搞批发,“随机应变地干,灵活掌握,不要心大”,“按《孙子兵法》来打仗、做人”。
2010年底,新华村被列为凉山州和甘洛县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张长刚家的住房属于旧房改造,在平房上面又立了一层,大铁门里的小院加上居室,有220多平米。现在家里就他和老婆两个人,房子简直够宽敞。
墙壁上贴了好几张奖状,是她女儿中小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见证。女儿26岁,甘洛中学毕业考上泸州医学院,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边读书边打工,现在泸医附属医院上班,准备读博士。此外,还做了5份家教;小儿子高中毕业,24岁,现在成都温江与人合伙开了个车辆美容装饰店,一年挣六七万。张长刚说两个娃娃都自己养活自己了,他们要买房我们再补贴一点。
“祖先教我们吃苦耐劳”,“一代教一代,多的钱要捐出来”,“写家谱,寻我们的祖根从哪里来。”“还想写村志,记录新华村的变迁。”一句一句颇有哲理和思考的“名言警句”就源源不断地从张长刚嘴里流出来。言出有因,因为他“不打牌,不走歪门邪道。我爱学习,看杂志,看历史,看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都看过。14岁就看了《孙子兵法》。”党龄已10年的张长刚认为,各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要多学习,而打牌把娃娃教坏了。
院子里有几盆草药,张长刚介绍这个益母草和黄糖、醪糟一起熬汤,可以活血利尿消肿。他懂一些中草药知识,跟自己的祖辈学过畜牧兽医、针灸和按摩。以前还给村上的人看过病。
张家6姊妹,张长刚17岁时父亲去世。张长刚15岁初中毕业去矿山挖铅,一天打工几元钱收入,很辛苦。24岁结婚后和老婆一起养猪养蚕。小女儿18个月的时候,他们从大家庭里分出来,这时候开始烤包谷酒,几家人合伙在新华村修了个酿酒坊,一缸600斤,一年出来八九十缸,而几毛钱一斤的酒,也挣不了几个钱。同时用酒渣子来喂猪,但卖猪利润低,一年也就三四千元收入。
1989年,张长刚夫妇16年烤酒生涯结束,因为“翻不了身”。
走走停停,直到2007年开始修养猪场,400多平米,投入30多万。其中自己拿出十多万,其余靠贷款和向亲朋借。次年,58头猪出栏。
“不轰轰烈烈干一场,对不起家庭和社会。”但天有不测风云。
2010年国庆过后,张长刚家的猪全军覆没!这给经常在学牲畜防病治病知识的张长刚一头雾水一记闷棒!10天时间,200多头猪全部洗白。家庭的经济支柱瞬间垮塌,可谓大灾难。
这之前,没症状。眼看猪儿没精打采,他买了几千块钱的药,亲自给猪打针。猪圈内外,房屋前后,一声又一声肝胆撕裂的嚎叫,他永远记得清。
40多头五六百斤重的老母猪倒还买了“能繁母猪保险”,他得了2万多元补偿费,但其余的商品猪损失26万多元。“市场风险都是小事情,最怕猪瘟。”
那两年女儿读大学,一年学费7900元。刚入学时给了她10000元,就不管她了,管不了了。“放心,我打工做家教、搞推销”,女儿吃得苦,很坚强。
“灾难要来是躲不住的。灾难越大,动力越大,就越要勤奋。不干咋整?”天大的困难,张长刚得扛起。
“雄起!又贷款又干,不然死定了!”
从邮政储蓄贷款5万,信用社5万,县畜牧局5万,向亲戚朋友借10万。“无刀不见血”,“借鸡下蛋,一路还一路借,拼命干。”2014和2015年张长刚共挣了40来万。2015年底全部还清25万的借贷款。
现在新华村还成立了养牛合作社,入股179家。“生活水平高了,大家要吃牛肉了。”张长刚家也入了股。
夫妇俩还准备买养老保险,他们说老了给儿女减轻负担。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讯(记者祝楚华)“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把做公益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昨日,成都市文明办组织的“道德模范进高校”巡讲活动启动,首场巡讲在成都市技师学院举行,巡讲团成员吴永秀、杨晓龙、赖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