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姜铁人”:幸福就靠双手创造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5-11 20:11 大字

人物:姜以田一家

甘洛县秀水村

凌晨2点起床,拉菜到田坝菜市、甘洛县城菜市,上午9点左右回到家,吃完早饭,又到菜地里除草、施肥、摘菜、移苗,一直干到晚上12点。这是甘洛县两河乡秀水村一组村民姜以田每天生活的全部。

“我们村出了名的‘姜铁人\’就是他了嘛,每天只睡两个钟头!”村里人,说起姜以田,没有不佩服的。

2000年以来,秀水村,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区小气候,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越过越红火。姜以田正是全村勤奋致富的典范。

姜以田,1974年出生在秀水村,排行老四。在姜以田4岁多的时候,母亲去世,此时,弟弟姜以兵才1岁半。父亲不理事,家里兄弟多,成为了全村排得上号的贫困户。因为家里穷,大哥姜以祥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务农。尽管如此,姜以田也没能逃脱辍学的命运。

那时,大哥带着兄弟几个改田种包谷、洋芋,还到山坡上去点包谷。但一家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让弟兄几个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全家人曾经吃自己炸的爆米花吃了半个月,顿顿吃土豆吃了3个月。“煮洋芋、炒洋芋、炸洋芋……每顿都是洋芋,也只有洋芋。”姜以田说,“吃米饭,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家人住的是茅草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每年冬天都要把屋顶重新盖一遍。衣服更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穿烂。

经人介绍,21岁的姜以田与两河乡中普村的周兴莲处起了对象。周兴莲的父亲看中了姜以田的吃苦耐劳,但女方亲戚却嫌姜以田家条件不好,担心周兴莲嫁过去后会过苦日子。1995年,姜以田如愿娶了周兴莲,有了两个儿子。

1998年,姜以田和妻子开始种菜。但刚开始,因为不懂技术,种出来的海椒品质不好,再加上乡上到田坝的路不好,没挣到什么钱。慢慢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姜以田慢慢摸索出了种菜的方法和技术。后来,芹菜、莴笋、蒜苔、葱……种的品种越来越多,菜的品质也越来越好。特别是芹菜,一年可以种三季,每季产量在30万斤左右。菜是种出来了,销路又成了一大难题。

2000年,听说峨嵋芹菜好卖,姜以田决定试一试。他叫上开货车的亲戚,拉了一车芹菜去峨嵋。“一到峨嵋,一车芹菜被抢够一空。就这样,秀水芹菜一炮打响,不愁销喽!”说起这事,姜以田很是骄傲。

姜以田不仅种菜,还包车拉菜,并成为了村里蔬菜的经销商。“我和甘洛、汉源、西昌、石棉的菜贩子都有联系。他们需要菜,我帮他们联系好,他们也会直接开车来村里收菜。”姜以田等几个村民架起了联系菜农和市场的桥梁。

看到种菜的效益好,姜以田不仅把自己2亩地全拿来种菜,还承包了别人的3亩地种菜。

2012年,靠着超出常人的付出,姜以田盖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子。走进姜以田家,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而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2013年2月,姜以田借钱买了一台东风福瑞卡,拿到驾照的大儿子姜永文开车,每天两爷子就拉菜贩菜,当年就还完了买车的钱。

今年22岁的姜永文,虽说是90后,但和父亲一样,过着每天半夜起床、白天种菜、砍菜的“单调生活”。他也玩微信,家里有电脑,,但只是偶尔休息时才有时间玩。

和城市里的90后相比,姜永文深知,家里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起早贪黑挣下的,日子越来越好,靠的不是别的,靠的就是勤劳。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榜样。

“田坝菜市90%的菜贩子,都认识我爸!”姜永文很自豪。

跟着父亲跑了3年,姜永文从父亲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们拉去的菜,我们说多少斤,人家都不会怀疑。要诚信,生意才做得起走。”姜永文说,“如果短斤少两,只要有一次,人家就决不会再和你做生意。”

不仅如此,时刻掌握着市场最新行情的姜以田收村里人种的菜,也绝对不会为了牟利,刻意压价。“我们自己也在种菜,都知道种菜的不容易,绝对不会干那种事情!”姜以田和妻子异口同声地说。

今年春节后,大儿子姜永文结婚,花了15万元。小儿子6月即将参加高考。

“小儿子考上大学,供他上大学没问题。”姜以田和妻子还计划着,“过两年,给大儿子在眉山买套房。”

本报记者 何万敏 沈毅 程宗萍

新闻推荐

又是一年暑期至 溺水事故早预防

暑期将至,是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的高风险期。为有效遏制青少年或其他人员游泳被水淹死的安全事故发生,甘洛县公安局采取“三强化”举措,开展了一系列暑期预防工作。甘洛县公安局推进“平安进万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