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悬崖边 取蜜于万蜂中 甘洛养蜂人的甜蜜生活
养蜂人用烟将蜜蜂驱走以便取蜜。 山壁间的天然养蜂场。
阿西加什莫是甘洛县波波乡稳苟村的一名普通彝族妇女,已经50来岁,为了带动老家亲人一起致富,在今年年初当起了悬崖上的养蜂人。今年合计收入4.4万元,6户养殖户25人,人均增收1000多块。接下来,加什莫决定认真学习养蜂的科学知识,明年扩大养殖规模,把养殖合作社养殖数量发展到250桶,预计将实现年收入25万元。
文/图 本报记者 万成龙
清晨,阿西加什莫的丈夫沙嘎伟几驱车把我带到了他们家的养蜂场观看取蜂蜜。阿西加什莫是甘洛县波波乡稳苟村的一名普通彝族妇女,已经50来岁,却在今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甜蜜致富路,当起了悬崖上的养蜂人。
悬崖大石下养蜂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一个天然的养蜂场。只见大山脚的悬崖下、大石下,东一桶、西一桶放置了几十桶当地老乡习惯用的圆筒状的蜂桶。
在这样的地方养蜂,的确得天独厚。这里海拔有2200多米,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翻过大山就已进入了马鞍山大熊猫保护区,四周的大山上植物茂盛,各种野花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开不败。
取蜂蜜的师傅头戴网罩,用刀子轻轻地撬开蜂桶,蜂桶内是排列整齐的巢脾。“这下面就是蜂糖了,现在就可以吃的。”取蜂蜜的师傅小心翼翼地用烟驱赶走蜜蜂后,用手里的长刀割下一小块递给我,我接在手里,觉得油沁沁、黏糊糊的,放在嘴里立即就化了,顿觉满口生津,一股香甜沁入心脾,这样原生态、这样地道的蜂蜜,我是第一次吃到,忍不住又要了一块吃。
我数了数,这个纯天然的蜜蜂养殖场,大概有60多桶蜜蜂,有的放在悬崖下,有的放在大石下,可能是因为管理比较粗放的原因,有的蜂桶里有蜜蜂,有的蜂桶里蜜蜂飞走了,只是一个空桶。取糖的师傅从这些蜂桶里取蜜也不等,有的取出10来斤蜂蜜,有的取出20-30斤的蜂蜜。“今天取了蜂蜜,就要把蜜蜂一起运到矮山去养,里面糖不能留多了,够他们吃就行!”取糖的师傅说到。
县城做蜂蜜的生意人,早已驱车赶来。他们也和我一样,一边观看取蜂蜜,一边品尝着香甜的美味。
不一会儿的功夫,剩下的30多桶蜂蜜全部取完了。取出的蜂蜜倒在一个蓝色的大塑料盒里,用杆秤一称,有100来斤,城里来的生意人将1万元现金交到了加什莫的手上。加什莫数着钱,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50岁带着亲人创业
加什莫今年已经有50来岁,之前她和丈夫在县城居住有好几年了,丈夫在城里工作,她在县城做服装生意,日子也还过得去。每年彝族年回老家,她都为老家的几位亲人如何脱贫致富而发愁。今年初,再次回老家稳苟村,加什莫突然想到自己的亲弟弟阿西什格日家在老家养蜂,已经养了七八年了,去年发展到20多桶,收入达到2万多元。顿时觉得:养蜂不就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吗?
“投入不多、风险不大,利润还不错。”既然弟弟家养蜂可以赚钱,当地的另外几个亲人为什么不养蜜蜂呢?
今年3月,经过与丈夫商量,加什莫提出要发动当地的几家亲戚一起养蜂。她买了30多个蜂桶,安置在大山脚下,还动员另外5户亲戚和自己一起,共安置了60个桶蜂。安置好了蜂桶,就等着蜜蜂自己飞进去酿蜜。她还成立了甘洛县什加养殖农民合作社,和丈夫一起一边学习野蜂的养殖技术,一边打听蜂蜜的销路。由于这里海拔2200多米,没有污染,野花众多,出产的蜂蜜纯天然、品质优,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据沙嘎伟几介绍,今年取了春秋两季蜂蜜,合计收入4.4万元,6户养殖户25人,人均增收1000多块。今年冬季起,他们将改变过去传统的养殖技术,冬季就把蜜蜂运到比较温暖的矮山河谷地带过冬,春天天气暖和了再运回大山里。
看到加什莫他们获得了成功,目前该村又有8户群众准备加入养蜂的行业。
初战告捷,加什莫的信心更足了。她与丈夫商量,决定认真学习养蜂的科学知识,明年扩大养殖规模,把养殖合作社养殖数量发展到250桶,如果顺利的话,预计将实现年收入25万元。
新闻推荐
高高的大山脚下,清澈的吉米河畔,一片开阔的庄稼地里,来自吉米片区两乡一镇的上万名彝族群众欢聚一堂,观看摔跤、荡秋千、跳达体舞比赛以及民族歌舞表演等文体活动,共同庆祝彝历新年。舞台搭建在秋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