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 青少年缘何成吸毒“新生代”?
据州公安局有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州共查获吸毒人员9971名,逮捕645名,强戒6337人次,这些吸毒人员大多数在35岁以下,青少年占80%以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年。毒品不仅使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过早枯萎,还成了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青少年缘何成吸毒“新生代”?笔者调查采访发现,家庭的残缺、父爱母爱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染毒的第一大诱因,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差生”的鄙视,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危机,致使他们容易走上复吸之路。要让孩子远离毒品,远离犯罪,家庭和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6.26”期间,据州公安局有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州共查获吸毒人员9971名,逮捕645名,强戒6337人次,这些吸毒人员大多数在35岁以下,青少年占80%以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年。毒品不仅使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过早枯萎,还成了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青少年缘何成吸毒“新生代”?这背后,有没有一些共性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近日,笔者对甘洛县的15名少年吸毒者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发现,这些少年走上吸毒之路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这15名少年中,有8名孩子父母离异,无人管教;有5名孩子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还有2名孩子虽然拥有幸福温暖的家,但父母的溺爱与放纵则是导致他们走上吸毒之路的主要原因。
“小野人”受“哥们”引诱吸毒
被同伴称为“小不点”的男孩今年还不满17岁,但却有6年的吸毒史。采访小不点时,笔者的心情特别沉重。
小不点是在3岁那年失去母亲的。据说,他的母亲患绝症去世后,父亲就把他丢给了外婆。年幼的小不点只能与年过六旬而又无固定收入的外婆相依为命。为了供养小不点,外婆只好在离家不远的临街空地上摆了一个小地摊,卖些小杂货。外婆早出晚归,使小不点成了一个无人管的“小野人”,他学会了吸烟,还结交了一些年纪比他大得多的“朋友”。到了7岁,外婆东拼西凑了些钱,把他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书。因为野惯了,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小不点成了班里有名的“捣蛋鬼”。二年级时,小不点开始逃学,就在那年,他在他那帮“哥们”的引诱下吸上了海洛因,三年级便辍学了。
留守少年缺少爱去吸毒
张小三也跟小不点有着类似的经历。张小三两岁那年,父亲因无故伤害他人,被判刑8年。母亲为了生计和迫于周围的压力,远离家乡到云南省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张小三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尽管现在他的父母都在他身边,父亲做生意也有了钱,但张小三还是说,从过去到现在他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母亲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却离他而去。所以现在,无论母亲怎样对待他,他都很难接受她。也许是因为觉得欠他太多,父亲现在对张小三很疼爱,常常给他很多的钱。在张小三吸毒的3年中,没钱买“药”(海洛因)的时候,他都能从父亲那里弄到钱,因为他知道,父亲很担心他会因为没有钱而去偷去抢。
社会鄙视让孩子易复吸
在笔者采访的这群青少年中,年龄最大的只有18岁,最小的还不到14岁,有的已经进过三四次戒毒所了。为什么堕入吸毒深渊就没有了回头路呢?
阿拉和陈太卫进戒毒所已快5个月了,但是,他们的父母和亲人都没来看过他们,更不用说关心他们的生活了。他们说,就是死了也没有人在乎他们,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阿拉第一次进戒毒所时还没有发展到静脉注射的程度,毒瘾也不算大,当时他也曾下过彻底戒毒的决心。但就在这时,他却听到父母再婚的消息,这消息让他十分难过。他感到自己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所以,从戒毒所出来不到一个月,阿拉又走上了复吸路。
陈太卫第一次从戒毒所出来,父亲曾想让他回到学校,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纳他。邻居们也总在他背后指指戳戳,叫他“吸毒鬼”,不仅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他玩,甚至连话都不准讲。有一次,邻居的一个孩子在家玩,正巧被他妈妈碰上了,他妈妈用非常难听的话骂他。陈太卫说,就因为这样,他硬是把邻居的孩子拉下了水。
戒毒所的管理人员感慨地说,这些孩子染上毒品,本来家长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吸毒成瘾后,特别是戒了又复吸,又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把他们推给社会、推给政府。而他们回到社会,社会上的人又不接纳他们,迫使他们回到毒友当中。在他们走上复吸之路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把一些与之年龄相仿的孩子带入吸毒者队伍中去。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且自我控制力又弱,很容易受诱惑。孩子走上吸毒之路,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孩子成长第一课堂的家长来说,责任就更大。
在接受采访的孩子中,有11人是来自单亲家庭,有3人虽然来自完整的家庭,但有一人的父母长期不合;有7人宣称,自己从未得到过或很少得到过父爱或母爱。有3个人吸毒的初衷是为了对家人进行报复,有1人是受家人的影响而吸上毒品,其余的则是在与朋友交往时染上毒品的。但是,直到现在,只有4人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感到追悔莫及,其余的都觉得无所谓。
家庭的残缺使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足,缺乏父爱或母爱成了导致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第一诱因;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差生”的鄙视,更加重了他们潜在的心理危机。而当他们在坏朋友那里寻找到了所谓的“温暖”和“信赖”时,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邪路。
要让孩子远离毒品,远离犯罪,家庭和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崔庆甫
本报资料
新闻推荐
12月8日,甘洛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通过机动巡逻与设卡盘查相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治酒后驾驶集中统一行动,并成功查获一起饮酒驾驶机动车案。8日晚7时许,夜幕降临,寒风刺骨。甘洛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