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些味道 让我们认识另一个甘洛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2-05 19:06 大字

甘洛榨榨面制作 甘洛烤乳猪 甘洛榨榨面 海棠马马菜

□文/本报记者   李晓超   □图/本报记者万成龙

爱吃的人都是有福的人,许多时候,我们对美食的渴望都是出于一种本能,一提到某种好吃的,总会立刻让我们的唾液系统加速分泌,时不时地咽口水;而作为一个在外地打拼的甘洛人,常常因为想念家乡和亲人,使得自己泪眼婆娑,泪干以后竟然是百般地饥肠辘辘,我知道,我是想念家乡的味道了。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么美食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传承。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味蕾的表达来得最为鲜活和直观,所以,当我们走过一座城市,最先记住的,一定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食物。甘洛县作为凉山州的北大门,自古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要塞,自战国时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甘洛这座小城在风雨中历经了沧桑变幻。甘洛人在经历了千锤百炼后,用智慧开创了甘洛人专属的味道,这些味道,带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甘洛。

城关镇:烤肉老味道带出新生活

当最后一点夕阳消失在山峰边缘,夜幕便降临了。城关镇的夜色离不开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小炭炉。干燥的木炭,在小风机的鼓动下火星四射,当炭火旺起来,一道甘洛人耳熟能详的美食——烤小猪肉即将上炉。

甘洛的烤小猪肉盛行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90年代初期,大众的生活水平开始蒸蒸日上,人们开始追求一日三餐之外的美食,烤小猪肉的鲜香脆嫩、麻辣爽口刚好满足了甘洛人日益挑剔的味蕾。大约重二三十斤的乳猪,切至两指宽,用铁签串起,在火炉的铁架上来回翻转,直到小猪肉烤得皮脆肉香时,用毛刷刷上调料,当小猪肉在炉火上“滋滋滋”地冒出油花,混合着香辣酱、花椒、蒜水、辣椒面的焦香弥漫开来,坐在一旁小板凳上的食客吞咽着口水,举起手中的啤酒,咬一口肉、喝一大口啤酒,一天的疲惫与劳累在食欲和酒精的作用下一扫而光。在香辣中,甘洛人忙碌的一天有了一个美好的收尾,这个收尾,也让甘洛人养精蓄锐去迎接明天的一切未知。

在城关镇的小街两边,一到夜晚便密密麻麻摆着数十家烤小猪肉的烧烤摊,没有桌子,食客只能坐在旁边的矮凳上或者打包带走。烤小猪肉的老板很有个性,客人再急她也不会草草了事,“慢工出细活,想要好吃就别着急,急的话不如去吃盘炒肉,我都不急着收你的钱,你急什么……”这是老板最常说的话,也是甘洛人骨子里的精气神——执拗而坚持。慢慢翻转着小猪肉,用小刀细细刮掉猪皮上的焦油,调料刷得均匀,咸淡麻辣只凭手感,这是经验带来的灵感,也是老板对每一位客人的负责态度。

甘洛烤小猪肉盛行20多年来,味道不变、烤法不变,连烤肉的老板都是些老面孔,农妇呷阿依就是其中一个。自从丈夫离世后卖了二十多年的烤小猪肉,光是烤炉就换掉了十余个,然而始终没换的,是自己的行当。从女儿的嫁妆到孙子的学费,呷阿依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后有些小积蓄。每天早上天不亮,呷阿依就要早早地起来去买小猪,回来后自己杀猪砍肉,准备烤肉的调料和木炭。做完这些,呷阿依才开始忙活其它的家务或者睡个回笼觉。当夜晚来临,她便将所有东西装在背篼里来到城关镇开摊。从最初的借钱度日到今天有了自己的积蓄,呷阿依一家的日子有了盼头。同时,生活的磨砺也赋予了她坚韧的个性和幽默的谈吐:“你说笑话我可以拍桌大笑,你讲文艺我可以斯斯文文,甘洛老娘性格撇脱,哈哈哈哈……”如今,和呷阿依一样靠烤小猪肉为生的妇女在甘洛数之不清,她们在烟熏火燎中见证了甘洛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至今,甘洛的烤小猪肉已经从最初的2.5元涨到10元一块,越来越多的人说起烤小猪肉都会首先想到甘洛。还有不少人调侃说“还是想念最初用报纸包着吃的烤猪儿肉,那才是原汁原味。”虽然只是几句玩笑话,也足以证明甘洛烤小猪肉在大家的心目中占据了经久不衰的位置。最重要的是,甘洛烤小猪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老味道,也带着像呷阿依这样的一大批妇女走向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

田坝镇:

人生百态融入一碗面

2

田坝镇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小镇,最初,周围居住的彝族人多,需求大量的羊毛制品,所以田坝镇的纺织传统悠久,“羊毛街”的美名从当时流传至今。田坝镇曾经是凉山北部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类商贩云集、往来贸易不断,“哪里去,田坝去,去咋子,去买鸡”这句在民间流传最广的顺口溜足以反映出,当时的田坝镇是周边村镇老百姓购买商品的首选去处,也体现出当时田坝镇的贸易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今天的田坝依然活跃如初,每逢赶集之日,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从田坝人脸上的笑容不难看出,昔日的荣光至今还在,也许,时代给予田坝人的最大馈赠不是繁华市井,而是大气豪爽和不拘小节的性格。

田坝人美好的一天是从一碗榨榨面开始的。到田坝,如果你没有吃上一碗酸香四溢的榨榨面,那么你就不算到过田坝。虽说只是一碗面,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普普通通一碗面里,融汇了世代祖辈的心血和汗水。甜荞、苦荞混合的荞麦面加水揉成面团,放进横在锅灶上的木架圆孔,通过挤压,新鲜的荞面成细丝状直接进入锅中。(下转A11版)

新闻推荐

罗珍老师: 当街跳舞的丫头教出小小艺术家

罗珍老师正在给学生编排节目。甘洛县幼儿园体制外的舞蹈老师罗珍,虽没有固定收入,但她对舞蹈的执着、痴迷、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报考艺校惊艳四座做为一个彝族家庭的老幺,罗珍从小在姊妹中就显现...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