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培训 覆盖面怎样能更宽?
去年,试点彝绣培训让一些彝族妇女尝到了甜头,但存在学员重复培训的情况——
6月16日傍晚,甘洛县阿尔乡乃乌村操场,几名身着彝族服饰的妇女开始忙起手中的活计——刺绣。“参加培训后,很多难的都会绣了,像这种,绣得好与不好,价格相差很大。”妇女阿呷莫拿着正在绣制的彝族男装说,参加培训后,她的绣艺大有提高,很多较难的绣法都会了。
去年年初,凉山州在越西、甘洛和西昌3个县市启动彝绣培训试点。这样的培训是否受群众欢迎?效果如何?
□本报记者 钟美兰 吴梦琳
现状 参加培训尝甜头
甘洛彝族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在甘洛大街上开了一家彝族服饰店,随着需求量增大,需要培养大批绣娘,“刚开始教彝族妇女刺绣,她们还不乐意,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变成钱”,阿西巫之莫一直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培养彝族刺绣绣娘。
阿西巫之莫的期盼在去年年初有了实现的可能。当时,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培训协会率先尝试,从北京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申请资金,启动了第一期75人的培训。当年底,甘洛县总工会也启动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今年5月19日,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培训协会第二期61人的集中培训结束。
阿呷莫先后参与过两期培训,受益匪浅,“以前只会绣简单花纹,现在较复杂的都会了。”绣艺提高后,阿呷莫能领到类似上衣等高难度的衣料来绣,绣制一件上衣,手艺好的比手艺差的要多卖500元,“绣好卖给彝族服饰店,每年能收入5000元。”
困境 有学员重复培训
“虽然培训让一些彝族妇女尝到了甜头,但因为报名渠道非常有限,还没有真正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说起现在甘洛彝绣培训,县彝族妇女刺绣培训协会会长张振芳认为,存在学员重复培训的情况。
“我上了三次课,每次都看到不少熟面孔。”张振芳说,所推荐来的绣娘大部分属于技艺比较高超,完全能够独立完成绣品,“每次来的人都相同,对于推动这项产业意义不大。”
从两家培训举办单位提供的名单上,记者发现确实有不少学员重复培训,甚至有的参加过三次。“来一周发300元,妇女肯定都乐意。”张振芳说。据了解,两家单位培训的经费都是每人1200元,其中300元是现金发放给参训学员作为车旅费。
“主要是向乡镇发文,让其组织彝族妇女参加培训。”甘洛县总工会副主席李文秀坦言:“一些乡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培训后效果如何缺乏后续跟踪调查。”
破难“三道坎”要迈
“产业化的前提是培训规模化。目前还存在三难,培训面太窄;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彝绣市场拓展不够。”张振芳建议,第一扩大宣传面,从乡村组三级进行动员,让更多的彝族妇女参加培训;其次,针对成熟技艺的绣娘,应该着重从理念方面引导,引导她们将彝绣与工艺品结合;其三,与加工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生产。
对于第一点,甘洛县总工会已经在思考。今年,凉山州给甘洛县下达培训数是800名,每人经费提高到1600元,预计7月启动。“我们打算将工作重点下移,把培训地点挪到乡镇上去,让他们集中到乡镇进行培训。”李文秀说,初步的计划是,在8个片区培训一期,每期100人,一共8期。
凉山州总工会惠民帮扶部部长张永涛说,彝绣培训去年10月才开始启动,在越西、甘洛和西昌3个县市进行试点,现在很多工作都还在探索中。“以后我们会针对学员情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张永涛说,每个学员都将有份档案,培训后严格考核,考核合格的,给其订单。事实上,今年通过两个基金会的帮忙,已经初步尝试销售了30万元的彝绣产品。“我们拟引入公司,进行订单式生产。”张永涛说,为了这项工作,凉山州去年底成立了彝绣研发中心,今年初成立了凉山州彝绣协会,这两个部门将会就如何打造彝绣产业展开工作。
新闻推荐
6月3日,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第二届专业技能展示,全县各中学毕业班学生和家长2000余人到现场观摩。图为该校学生文艺演出现场。倪正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