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见证一场“所地”式彝族婚礼
新娘的姐夫背新娘出嫁,全程寸步不离。 新娘娘家、婆家两次梳头,是德昌彝族婚礼的重点。
初冬时节:
见证一场“所地”式彝族婚礼
“秋叶落黄,天上是大雁飞过的日子,地上是彝家少女出嫁的日子……”彝族山歌荡气回肠千年至今。堂妹慈微的婚礼,也就在这彝历新年后的头个月里举行了,订婚、结婚日子仅隔4、5天时间,显现出喜事连连,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件喜庆的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们,虽为张罗出嫁待客忙里忙外,可乐呵呵地高兴劲儿总挂在脸上,大有吃、喝、耍它几天的派头。
文/图杨国发
所地婚俗:
别有一番情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德昌县的彝族现有57800多人,大部分居住在全县19个乡镇的二半山以上,主要从事农牧业。大陆槽、铁炉、热河、大山等彝族聚居乡十分偏远。县内彝族以凉山“什扎”“依诺”“所地”“阿都”四个方言区中的“所地”(俗称小裤脚)为主。
据《德昌县志》记载,德昌彝族自清代以来多数由昭觉、布拖、普格等县迁入,至今还完整保留有凉山彝人共有的风土人情外,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德昌彝族提炼出了一些独有的民间习俗。其中,婚嫁礼仪集“什扎”“依诺”“所地”“阿都”之精髓,显一方风物特长独树一帜,至今仍保持着“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等传统婚姻习俗。
婚嫁礼仪形式大体分为定亲(伍仨木)、接亲(歇木)、送亲(什嫫胡)、迎亲(什祖)、离别(轨炽)5个过程。
背新娘的人德昌彝族称之为“什乃”,请新娘子的姐夫妹夫或表哥表弟等负责,沿途和到新郞家,什乃须寸步不离地搀扶着新娘,挨新娘席地而坐,照顾她的饮食等等。新娘的哥哥弟弟,也配合什乃倍加照顾新娘。类似于汉民族婚礼仪式上,父亲携女儿亲手交给新郎。
出嫁前两天新娘子忌饮食,少吃或少喝。这是为了在长辈们面前显庄重,新娘在送亲途中一般不能上厕所。假如大吃大喝就只能“人有三急”了。这项婚俗,至今在德昌还保存完好,至少我在每次送亲途中,难以发现哪位新娘上厕所呢。
县内彝族谈婚论嫁的时节,一般都选在彝历新年后到春节前后,桃李花开放后就不举行婚嫁仪式了。
热情相邀:
今天家有喜事
慈微的订婚日子,我起了个大早从县城开车往宽裕镇赶,来到凉峰村4组。初冬的早晨,寒气逼人,从凉峰云山间流淌下来的山泉水,清澈而冰冷。随意穿过密林钻进岩缝,汇集成小河蜿蜒而下,滋养着河两边的田野、村庄。顺河飘浮的薄雾缠绕着炊烟,把青瓦白墙的农房和周围的苕子苗、蔬菜苗、早熟豌豆苗,加上枝头上探头探脑密密匝匝红彤彤的柿子,掩映得若影若现,远远望去似一幅美妙的人间仙境图。
二叔俄木伟莫家,就座落在小河边的核桃林和竹林间。一家5口人,长女慈妞前几年就出嫁了,次女慈微卫校毕业取得护士资格证后,在离家不远的茨达镇卫生院工作。三子慈呷校读初二。仅留下成天赶着一群山羊山上跑的二叔和患有肝病又背残的二婶在家里。房子修得不算大,他家是特困户,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墙面刷得很是白净,看上去挺精神的。
刚走进他家门口,就听见二叔爽朗的说笑声了。邻居们起得早,男男女女10来人围坐在院坝里烧旺的一堆火旁,边喝着啤酒和带有烧焦味的小作坊白酒,边说着笑话。现已50岁的二叔,木讷中带着些许朴实,他一生注重的是与人为善,邻里哪家凡有大事小事,他都坚持到场扎起。为此,一听说他家今天有喜事,大家都争着来相帮,张罗着准备杀猪宰鸡。“今天我家有喜事,大家来帮忙我高兴!来来来,莫慌,先整两口下去……”二叔杨德安红润着脸,笑嘻嘻说笑中窥得出有些醉意,热情地招呼着邻里们。看来“早酒二两威风一天”了哦。
奋力泼水:
难舍姐妹情深
冬日的太阳慢悠悠升起来,让人等得有些着急。不过一旦亲吻在你的身上,那就暖和多了。这就是凉山的太阳,祥和而温热,让人分不出四季。
粮食上坎后的彝乡,刚过了个祥和的彝历新年,新年的气息仍在彝寨流淌着。二叔家的屋檐下,与其他邻居家一样挂满了成串的腊肉、香肠。8点过,院子里也挤满了来道喜和帮忙的邻里亲友们。“少女17岁,房不是她的,地也不是她的,双手有十指,一指按上婆家印;双脚有十指,一指被婆家拴在门槛上了……唉!”现已76岁的李绍清老人,边喝酒边咂嘴说,他对慈微的出嫁显得有些舍不得。
新郞俄底阿发,家住普格县,在政府机关工作。两年前就与新娘慈微相遇相识,然后步入自由恋爱的婚姻殿堂。没有媒妁之言,凭借两人来电和感觉考虑个人问题,这是如今彝乡少男少女们的新观念。事实证明这样的婚姻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促成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下转2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9日下午,十六届县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在县会议中心二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峰主持。会...
德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