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种烟致富记德昌县两名青年烟农的成功致富路
德昌县茨达镇有着20多年的种烟史,全镇烟农200余户,却有两位年轻烟农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人一个叫向阳,28岁,两年前还在武汉的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过着安逸的白领生活,如今却回家种烟。另一个叫杜文明,33岁,成立了一家电商微平台,却放下了老板的身段,当起了地地道道的烟农。
果断转型
兄弟俩放弃事业回乡当农民
2012年,向阳考上了湖北国际商贸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市找到一份儿房地产销售工作,凭借着聪明的头脑以及外向的性格,每月收入都是过万,享受着都市白领的生活。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想放弃这份工作,回家创业。
这一想法让家人和朋友很不理解,但向阳心中却异常坚定。
“生活太过安逸觉得有些虚度光阴,那句‘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时时回荡在耳边。”向阳告诉记者,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他迫切想要成功,做一番好事业,创业的“小九九”蠢蠢欲动,只是还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
2016年,正当向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时,好友杜文明捎来了好消息。
“现在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而烤烟作为德昌的优势产业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的政策支持,是个很好的创业机会,要不咱一块儿种烟叶吧!”杜文明提出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向阳的肯定,两兄弟当机立断说干就干,自此走上了“当烟农”这条路。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两兄弟的种烟事业虽然面临着重重难关,但在当地政府及部门单位提供的技术支撑、利好政策扶持下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兄弟俩在得到优厚回报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居民一起发展,提高了收入水平。
攻坚克难
承包百亩烟田扑下身子勤恳干
2017年,向阳、杜文明二人联合在德昌县茨达镇承包了100亩土地,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他们在家从没摸过锄头,一时间也手足无措。
“缺少技术指导,不会种烟、种不出好烟,是我们俩遇到的首要问题。幸好有德昌农牧局及当地烟草公司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撑。”向阳告诉记者,一番对接后,德昌县烟草公司派出了烟叶技术人员现场为他们教授种烟知识,还邀请村里的种烟大户进行交流,分享经验。
“种出了烟,但不会烤烟,咋办?”又一个难题出现在了哥俩面前,如果没有过硬的烤烟技术,即便种出了好烟,到头来烤不出好烟还是白搭。至此,哥俩又向烟草公司请教取经,同样,在烟草公司“烘烤能手”的指导下,兄弟俩的烤烟技术得到了提升,烤出来的烟叶质量得到了保证。
“村里的种烟大户陈泽兵,承包了100亩烟田,每亩收益4000余元,除去工人工时费和承包土地的费用,一年的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杜文明盘算着,万事开头难,有人种烟赚得到钱,我们不傻又不笨,只要肯学肯吃苦,来年肯定能赚到钱。
据介绍,由于缺乏经验和异常气候影响,第一年种烟让哥俩蒙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们却依旧乐此不疲、越挫越勇,坚持之下第二年峰回路转,迎来了不错的发展。
增收致富
面对未来信心百倍再图新发展
“今年,我们种植了100亩烟叶,差不多卖了30万元,纯收益在20万元左右。”说起今年的成果,杜文明言语中充满了成就感,辛辛苦苦坚持的事业得到了不错的回报,更加坚定了他两种植烟叶的决心,“明年我们还将扩大种植规模,计划种植120亩。用三年时间赚够100万,用实际行动带领乡亲们致富兴家。”
“你看,这才干了一年的农活,胳膊都晒黑成这样了。”向阳撸起袖子,蜜罐中长大的两个小伙儿经过一年的历练也成熟了许多,谈起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采访中,二人均表示,种植烟叶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帮助和扶持。
“烟叶种植是德昌县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重要经济来源,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散的种植面积,参差不齐的烟叶质量,让众多烟农手捧‘金叶’却难以致富。如今统一育苗,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销售,专业的农业指导,集中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烟叶种植方式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成了烟农的香饽饽。”向阳告诉记者,除了政府部门的规划发展、大力帮扶,近年来德昌县烟草公司也加大了新能源烤房建设和投入力度,助力德昌烤烟发展锦上贴花,再添动力。
崔佼 本报记者 但华民 米色小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8日,小高镇组织各村三职召开彝族年期间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会,传达了《德昌县非洲猪瘟应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德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