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9年,他多次走近大象坪 镜头下的蜕变

西昌都市报 2018-10-29 01:56 大字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主编:林红责编:任艳娥 校对:海来伍牛■新闻热线(0834)3281736■邮箱:xcdsbxy@163.com13封面故事 村子里种植起了烤烟。拍摄时间:2008年3月 生机盎然的新寨。拍摄时间:2017年6月 村民有了好的居住环境。拍摄时间:2018年10月 村民在瓦板房前席地而坐。拍摄时间:1999年5月

历时年,他多次走进大象坪

下的蜕变

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大象坪村,位于螺髻山下,曾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彝族村子。从1999年开始,记者宋明先后多次走进村庄,用相机记录那里发生的点滴变化,持续了19年。今年10月15日,宋明再次来到大象坪村拍摄,村子已是白墙灰瓦的彝家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作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下一步,依托螺髻山旅游规划,大象坪村还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持续带动村民致富。

文/本报记者林红图/宋明

第一次进入大象坪村,宋明深感震惊:这里不通公路,没有电、没有像样的房子,人们穿着脏烂衣服,地上到处是猪屎羊屎,随处可见孩子背孩子的场面。

那是1999年5月,从德昌县西昌火柴厂党委办调到德昌宣传部不久,刚当上记者的宋明,是个典型的摄影发烧友,相机不离身。一到大象坪,他把村子角角旮旮拍了个遍,和德昌县其他地方相比,他深深感受到这里的落后。

2018年10月15日,驱车离开108国道,从螺髻山脚朝主峰下的鹿厂沟而去,沿柏油和水泥路走了18公里,在云雾缭绕的螺髻山峰下,一个崭新的彝寨出现在宋明面前——这已经不是19年前的那个大象坪。

整齐的房舍一家接一家,村里有了文化广场,还有了停车场。彝寨里欢声笑语,有的人在做饭,有的人去劳动,有的人骑上摩托车外出,有的人在村头广场上晒太阳、聊天。村里“一村一幼”荡漾着琅琅读书声,传递着彝寨新希望。

19年里,宋明先后多次进入大象坪,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彝族村庄从极度贫困走向脱贫后的全新蜕变。

镜头1/

不通公路没有电

留住螺髻山下贫困彝族村庄的影像

宋明是土生土长的德昌人。28岁调到德昌县委宣传部,是出了名的勤快小伙,好学能写,除负责办德昌报,还要承担凉山日报记者站工作。他经常下乡,采写稿件,德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几乎都跑了个遍。

1999年5月,为考察螺髻山旅游资源,德昌县组织了一个考察队去螺髻山。作为考察队随行记者,因为途经,宋明第一次走进了大象坪村。

几辆越野车送考察人员进山,唯一的一条路,全是泥石烂路,车上的人快要被颠簸散架时,无路可走了。考察队员只好下车,沿羊肠小路走了大半天,终于到了大象坪。

从事记者工作4年多,宋明见过农村的穷,但这里的极度贫穷,还是震惊到了他。相比德昌县其他地方,他深深感到这里的落后,于是他拍了许多照片,留下了这个极度贫困村的影像。

“人们穿的是脏烂衣服,吃的是包谷饭和土豆,住的是通风漏雨的瓦板房,地上到处是猪屎羊屎,随处可见孩子背孩子的场面……”时隔19年后,他把这些老照片扫描出来,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德昌县麻栗镇大象坪村,位于螺髻山系深处,其主峰下向西的沟壑里。因重重叠叠的山峰远看上去像一只“象”,小山村因此而得名。

海拔2500米的大象坪村,面积25平方公里,为喀斯特地形,土壤贫瘠,村内荒山居多,少有平坦耕地,山地和草场占了90%。彝族聚居村寨,有7个村民小组,308户、1158人。人居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思想落后等因素,成为大象坪村脱贫的最大瓶颈,因此,它成了德昌县两个极度贫困村之一。(下转14版)

新闻推荐

凉山州获6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

本报讯记者从州国土局获悉,近日,省国土资源厅下发2018年第5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批复文件,共批准...

德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