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绘就“四好”新画卷
2016年3月,省委王东明书记赴凉山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将“四好”创建作为全省的“战略性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和部署。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把德昌县作为“四个好”家庭创建试点县,选定小高镇安宁村、高丰村和巴洞镇松柏村作为试点村。
通过试点,德昌初步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13344”创建模式,即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主抓、村民主体的“一套”联动创建机制;夯实宣传发动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创建评选的“三项”创建基础;搭建文化墙、完善文体活动设施、设置“光荣榜”和“曝光台”的三个创建平台;组建乡贤队伍、文艺演出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帮扶队伍四支创建队伍;抓实改善住房条件、发展特色经济、综合整治环境、树新风破陋习的“四大”创建重点。
健全机制,强化领导,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将“四好”创建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立新农村“四个好”家庭和“四好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乡、镇、村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工作举措,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主抓、村民主体”的整体联动创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建设新居,整治环境,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整合幸福美丽新村、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项目,结合脱贫攻坚户有安全住房建设,“建、改、保”相结合,目前已集中打造3个综合体、160个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47个扶贫新村聚居点,实施安全住房建设2481户,1.6万户、5.6万人入住新村、新居。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1+X”战略,投入2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撬动社会资本,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精品蔬果和冷藏保鲜,全年新植核桃12万亩、板栗1万亩、枇杷5200亩,完成烤烟20.06万担,收售桑果2.5万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4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68元。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村七有”“户三有”等工作,聚智聚力、精准帮扶,全县3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一低七有”,189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一超六有”,6578名贫困人口全部按期脱贫。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七乱”以及垃圾、环境整治,创建绿水青山的生态村庄。全县新建9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新建、改建垃圾池500余个,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80余个,新增农村保洁员近400人。持续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成立环境整治“党员先锋突击队”、“志愿服务队”、“家庭行动队”清运垃圾,消除污染,形成村点自然,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村容村貌,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2个、州级生态村100个,已建生态村达到71.83%。
制度约束,活动引领,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强化《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采取问卷调查、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征求意见、梳理问题,公开民主地制订朗朗上口、易懂、易记、易操作的《村规民约》,组成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餐饮服务队等,对大操大办、乱办宴席、薄养厚葬、不讲卫生、不孝老爱幼等行为,进行监督,加以整改。
开展文化惠民,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乡镇建综合文化站、村级建文化活动室,全县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38个。综合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院坝、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开展政策理论、传统美德、历史文化等宣讲活动,引导村民知荣辱、明事理。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举办广场舞比赛、农民运动会等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实现“天天有坝坝舞、月月有小活动、季季有大演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开展“评选表扬”“曝光露丑”活动,展示先进典型事迹,曝光陈规陋习等不文明行为,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村、社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贫困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倡导村民互帮互助,邻里和睦。各联乡部门组成帮扶队伍,结合脱贫攻坚,大力开展破陈规、除陋习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文/图 本报记者 但华民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4日,州卫计局党组成员、艾防局专职副局长张志斌带领州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红祥和县政府副县长何昕的陪同下,对德昌县2016年度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考核。...
德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德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