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昌县王所镇响地村: 产业富民建新村

凉山城市新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中,德昌县王所镇响地村发生了一场场“战役”——

现在的响地村已经连接了3条道路,架设桥梁1座,硬化沟渠17公里,架设引水管道6300米,建100立方蓄水池2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烤烟是响地村的支柱产业。今年实现种植烤烟800余亩,其中帮助具备种烟条件的23户贫困户户平种烟不少于8亩,今年预计每户年均收入10000余元,让贫困户真正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奔康。

响地村最有特色的要数核桃的发展。今年,大凉山核桃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了该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该产业园有着全国首席核桃专家裴东教授的实地考察,技术上也有中国林科院支持,目前全国有8个类似规模的园区,响地村就是其中之一,现正在申报国家级专业园林。

本报记者 何万敏 赵泽卫 沈毅 孙文婧

近日,记者到德昌县王所镇响地村采访时,下起了暴雨,让这个距离县城6公里的村庄笼罩在了雨雾之中。

沿着一条刚修好的硬化道路顺势前往山上,隐约看到道路两旁种满了不同种类的果林,这些都是该村脱贫的“致富树”。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中,王所镇响地村发生了一场场“战役”,不是说该村有着可观的经济收入,而是作为一个贫困村,变化发展之大,对未来也有着合理的长远的规划发展。脱贫致富的曙光就在前方。

这些变化发展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响地村的第一书记沈晓岚告诉记者:“村里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我们感到很高兴,现在因为我们这里的产业发展较好,有一个很大规模的核桃产业园区,所以近一个月都有很多州上、省上的领导们下来指导参观,也有不少其他村的前来交流学习。”

在过去的一年中,响地村扎实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绩,如今脱贫工作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安全住房、经济增收,响地村正在向脱贫致富迈着大步伐。

要脱贫致富

基础设施先行

王所镇响地村距离县城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8户93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44人,是全县32个贫困村之一。

虽说距离县城不太远,可是响地村想要发展可没有那么简单。以前的响地村可以说是较为封闭的,通村道路上全是斗大的石头,车辆难以通过。

缺水也是村里的大问题。响地村很多沟渠年久失修,想要用水都要行走几公里挑水,给村里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还有一些农村电网改造遗留下来的关于电力的问题。如此以来,响地村想要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

第一书记和村委会一班人四方奔走,积极寻找政策支持,争取到县扶贫移民局项目资金144万元,县国税局资金8万元,为响地村硬化了近5公里通村水泥路。同时为响地村2、3、5、6、7社修建了一座永久性“连心桥”,为1、4社新修了一条近5公里的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同时争取到县农办的烟水配套项目资金,为响地村2、5社近7000米的沟堰等16处生活用水设施进行维修整治。争取到县国税局领导的支持,耗资1.5万元,购买水泥管40余根,胶管4000米,送到贫困户手中。

记者前往响地村采访时,硬化道路早已完成,水电等问题也得到解决。现在的响地村已经连接了道路3条,硬化通村通社道路2条,修复通社公路1条,架设桥梁1座,硬化沟渠17公里,架设引水管道6300米,建100立方蓄水池2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在2015年底通村路通车那天,一位80多岁的老“阿普”感叹:“通车过后,我们的娃儿些娶老婆就没得那么困难了。现在用水方便了,村里给我们发了胶管,水可以直接接到家里面。”这样翻天覆地的基础设施变化,让村民们切切实实地尝到了脱贫的甜头。

核桃产业园

带动长远经济发展

一个地方的老百姓要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响地村已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稳定烤烟支柱产业,壮大核桃特色产业。

沈万才便是产业发展较好的一户。沈万才说起家里的变化就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家里面都是种包谷,烤烟这些,也没得啥子好的栽种技术,收益也不太好,而且以前面积也没有那么大。现在,我们都成了村里的栽种大户了,家里面有核桃15亩,收入大概七八千,花椒有20亩,可以挣到两万多,还有12亩的烤烟。现在的经济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据响地村第一书记沈晓岚介绍,沈万才家就是靠产业发展增加家中经济收入的典型。

在响地村,烤烟是支柱产业。通过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今年将实现种植烤烟800余亩,其中帮助具备种烟条件的23户贫困户户平种烟不少于8亩,今年预计每户年均收入10000余元,让贫困户真正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奔康。同时,还对村民进行了种植烤烟的技术培训,以求达到收益最大化。

除了烤烟,响地村最为特色的要数核桃的发展。今年,大凉山核桃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了该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该产业园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有全国首席核桃专家裴东教授的实地考察,技术上也有中国林科院支持,目前全国有8个类似规模的园区,响地村就是其中之一,现正在申报国家级专业园林。

如此大的产业园区建设,给响地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如今,已新植5000多亩核桃,其中帮助34户贫困户利用坡耕地和宜林荒地人均种植核桃不少于4亩。

据了解,村里还动员村民将靠近园区的土地流转给公司收取租金和分成,1至5年的,每亩700元;6至10年的,每亩2000元;10年以上的,每亩2800元。

同时,优先安排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入园区劳动务工,以增加他们的工资收入,还可以学到先进的核桃种植管理技术。

支持3、6、7组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在新发展核桃1300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由镇政府垫资为每户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猪2头进行饲养。

说起产业收入,居住在离村活动中心不远的沈正跃一家感到很满意:“今年的天气还不错,烤烟的收入也不错。”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收入,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脱贫见效

生活大变样

说起脱贫攻坚战,可是令响地村的村民们无论是从生活环境,还是经济收入都是大变样。

沈正跃就是这34户中的其中一户。以前由于家中有患白血病的儿子,经济负担沉重,收入微薄。现在在村里的帮扶下,收入得到了成倍的增加。

沈正跃家的情况,也给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还未开始脱贫攻坚工作时,王所镇党委书记张建军介绍:“沈正跃一家一开始就只有一个房屋的框架和一个大门,周围也没有围墙。当时我还奇怪,这家的房子怎么就只有个架子,随后才得知,都是贫困导致的。”之后通过村里的帮扶发展,如今沈正跃已经住上了新屋,新粉刷好的白墙,在村里显得特别耀眼,经济收入也通过帮扶得以提高,核桃、果桑、烤烟等经济收入也跟上了。如今沈正跃已从以前的“愁眉苦脸”变成了今日的“喜笑颜开”。

而另一户村民沈万才,家中的居住环境也将焕然一新,他告诉记者:“我们家已经准备在彝家新寨修房子了。以前我们的房子都是土墙房,现在是砖混结构的。今年年底前就可以搬进去了。”

新闻推荐

一流投资环境赢得青睐 西博会凉山签下215亿大单凉山进入全面开放黄金期,投资正当其时

凉山进入全面开放黄金期,投资正当其时凉山州投资宣荐暨投资说明会签约现场。11月2日下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宣荐暨投资说明会在成都举行,华谊兄弟、常青国际、海升集团、中金资源等国内外80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