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泥石流突袭村庄391名群众有惊无险 德昌突发两起泥石流灾害,391名群众安全避险纪实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7-23 23:29 大字

德昌县热河镇田湾村五社村民范仪招回想起半个多月前发生在自己眼前的泥石流灾害,还心有余悸:“看着轰隆作响的泥石流倾泻而下,自家房子几秒钟就不见了踪影,真是比看电视里的灾难片都恐怖,要不是杨正高跑来敲门喊我们,我们一家人早没命了!”

如果没有及时预警,许多人可能被无情的泥石流夺去生命;

如果没有避灾预案,村民们都将在漆黑无助恐惧的的雨夜里忐忑度过;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截至2015年,德昌已经连续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文/但华民 

图/由小高镇和热河镇提供

德昌位于凉山州西南部,地处安宁河流域,全县有49条溪沟支流,两岸山高坡陡,沟谷深切,且安宁河断裂带自南向北横贯县域全境,地质环境极端脆弱,属于四川省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之一。目前,全县通过排查已建立地质防灾预案点273处。

6月28日清晨8时40分、6月30日晚上20时20分,因持续性强降雨,德昌的热河镇田湾村和小高镇高丰村、黄草村先后突发中型山洪泥石流灾害,县乡村社四级联动,在第一时间做到了预警预报准确、疏散及时,保证了391名群众成功地安全避险。

“我把95岁的老外婆放在暴雨如注的石板上,就跑去通知其他人了!”

进入5月份以来,四川全省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德昌局部地区遭受了多次暴雨侵袭。

6月27日晚至28日凌晨,德昌全境普降中雨,热和镇田湾村,更是暴雨如注。

当大多数村民还在暴雨洗礼后的夏夜中安然入眠时,很多人却在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从乡镇党委、政府,到各村村委会,再到各村民小组,所有基层干部及值班检测人员不敢有丝毫马虎和麻痹,随时关注雨量的变化和手中紧握的手机是否有来电提示。

“入汛以来,我们的手机每天都能接收到‘移动短信发送平台\’发送的预警信息,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灾情、雨情的发展变化。”热河镇党委书记卢平说:“一到下雨天,我脑壳里的神经就完全绷紧了,特别是下暴雨的晚上,我更是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6月25、26日,省、州、县三级国土部门连续两天密集发布了地质灾害2级橙色预警信息,全乡16处已经认定的和2处待认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即全部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

身材不高、但干事沉稳的乡镇长赵泽国说:“雨季后,热河镇的每一条水沟边,每一个山崖处,我们的检测人员都要死死盯着。”

6月28日凌晨6时,热河镇田湾村一社烟站滑坡预案点检测员肖用材、五社烧房滑坡预案点监测责任人杨胜明及监测人范仪元3人根据雨情加密监测巡视。

“在巡查中发现2个滑坡隐患点有新的变形迹象,若下滑进入沟道,极有可能在下游沟口发生泥石流灾害。”田湾村村长杨正高,在接到肖用材的预警电话后,心急如焚,顾不上穿衣穿裤,光着一条裤衩披着一件单衣就跑出了家门,“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若不赶快通知乡亲们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事不宜迟,此时已经7时。肖用材、杨胜明及范仪元3人用手摇报警器和挨家挨户呼喊的方式发布预警撤离信号,主动组织受到灾情威胁的一社烟站滑坡点4户16人、五社烧房滑坡点7户25人立即进行撤离。

“必须要进屋确认空无一人才行。”杨正高说:“因为雨量大,加上又在清晨,要是仅凭手摇报警器和呼喊的方式是不行的,因为雨大风大,村民们都还在屋头,很多人甚至还在床上睡觉。”

睡梦中的杨正朝一家四口被杨胜明一阵急促的拍门声惊醒:“马上撤离,泥石流要来啦!”夫妻俩立即翻身下床,背起两个孩子就冲出家门,按照原来演练中规定的路线向安全地带跑去。

就在大多数村民已经安全撤离时,杨正高的电话响了,“快去老房子里背你外婆,她还在屋头,你妈和我们在山上排水。”

来不及挂断电话,杨正高飞奔着跑向离自己还有六、七百米远的老房子,冲进里屋将还呆坐在床沿、行动不便的95岁老外婆抱起,一个箭步就跑到了门外。

“山里的村民大都居住比较分散,还有几家没通知到,我只有把外婆抱到门外的一个石板上坐起,随便拿了一件雨衣给她披上,我又跑去喊其他的村民。”杨正高说:“等一个多小时后,我再次回来背外婆时,她早被暴雨淋透,看上去好可怜,真让人心疼。”

8时许,所有村民全部按照应急演练时确定的避险路线完成了疏散、转移。

40分钟后,先前预警的两处滑坡点先后加速滑动,进入沟道成为泥石流物源,冲出泥石流4.9万余方,冲毁房屋2栋,9栋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230万元。

站在村级活动室安全地带的五社村民范仪招说:“看着轰隆作响的泥石流倾泻而下,自家房子几秒钟就不见了踪影,真是比电视里的灾难片都恐怖,要不是杨正高跑来敲门喊我们,我们一家人早就没命了!”

田湾村1、5两社的41名乡亲也正是沿着平时演练时划出的一条“生命线”,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安全撤离。

“灾难面前,我们是党员,所以我们必须上。”

地处国道108沿线的小高镇,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全乡目前设有9个预警监测点。“但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并不在我们的监测点内。”7月13日,当记者在小高镇镇政府采访时,高丰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忠接连说了三遍“真的没有想到”。

6月30日傍晚19时,小高镇的带班领导周毕生接到了县政府副县长黄波的电话,“你们小高镇雨量大,要高度注意。”

接到了预警电话后,周毕生不敢大意,在第一时间就告知了镇党委书记郑丁伶,同时也通知了村两委干部,要求注意雨量、查看险情;若有情况,要马上报告和组织避灾避险。

傍晚20时左右,雨下得更大更急了,山沟里水位不断上涨,甚至开始发出刺鼻的腥味儿。这是发生泥石流的前兆啊!“我在社里四处巡视,突然就听到地下在‘轰隆隆\’作响,就像小时候老人们说的在‘行龙\’样,可怕得很。”作为高丰村党员突击队的一员、社长李辉军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村社即将要发生泥石流了。

来不及犹豫和思考,李辉军拿起自家的铁皮盆子一边使劲地敲一边挨家挨户的喊大家,“赶快撤离,要发生泥石流了。”

与此同时,站在暴雨如注的自家二楼阳台上观守的党员、村文书叶以禄也发现了险情,马上跳下楼指挥村民撤到安全地带。

“当时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没有党员突击队党员们的指挥,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往哪跑。”高丰村一社村民叶国琼说:“平时不觉得党员突击队有什么用处,但关键时候,还是他们靠得住、信得过。”

一个社跑下来,李辉军手里的铁皮盆子早已被敲变形了。将村民全部集中到安全地带后的叶以禄,也早已声音沙哑,“一张嘴说话,喉咙就火辣辣地疼!”

高丰村一社背后的山脊,是此次泥石流的起源点。当村民方家仪一家跑出来后,两位老人却悄悄跑回去拿家里压箱底的东西,“当时,我们一发现两位老人没在,心一下子就凉了。”

回去救两个老人,若能在泥石流下来之前救出他们,他们还有希望。但如果刚跑去救他们,泥石流就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包括救援的人都将毫无生还希望。

怎么办?救还是不救?

一时间,气氛紧张,时间凝固。“救,灾难面前,我们是党员,我们上!”李辉军斩钉截铁地说:“是党员突击队的,跟我冲!”

最终,两位老人被成功地救到了安全地带。

“党员家里有车、挖掘机和铲车的,全部开出来清理国道上的砂石泥浆。”

泥石流的到来,400立方砂石混着泥浆将108国道瞬间阻断,北上南下的过往车辆全部被堵。

“南下的车辆,镇上和派出所已经拉出警戒线,但人手不够,北上的车辆,就由我们党员突击队负责,我们去设置警戒标示,派出党员专门值守。”李辉忠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党员家里有车子、挖掘机和铲车的,全部开出来清理国道上的砂石泥浆。”

短短两个小时后,淤积在国道108路面上的400立方砂石和泥浆被全部清除,过往车辆摁着感谢的喇叭声,顺利安全地通过。

7月1日,是党的生日。这一天,高丰村的党组织生活是在村民黄继学家的老房子里过的,“方家仪家的房子被泥石流冲毁了,我们村上帮他家找了黄继学家的老房子,让他家暂时有一个住的地方。”李辉忠说:“党员突击队的队员、村上的所有党员,包括很多村民都自发地去帮忙打扫房子。”

最终,小高镇高丰村、黄草两村,因发现和采取措施及时,撤离避让62户350人,避免伤亡60人,避免损失100万元,实现了成功避险。

在一场场与泥石流、与死神赛跑的搏斗中,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中,各种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断发生着。

新闻推荐

桑葚——红军口中的“生命圣果” 成就大产业 造福百姓

本报记者杨玲玲凉山的五月又被人们称为“红五月”。其一,这个季节凉山的骄阳似火;其二,80年前红军长征从凉山经过时正好是5月份;其三,5月份正是勤劳的凉山人最为忙碌劳作的季节,随处可见栽秧、种烤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