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非遗之光 世代相承 迷人傈僳情 尽显独特风采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7-22 17:54 大字

以“美丽四川·五彩凉山·度假天堂”为主题的2016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在凉山州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也将作为重要的节点活动内容亮相文化旅游节。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好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好德昌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让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得到更多更广地弘扬、传承和发展。7月20日上午,德昌傈僳族“非物质遗产”展示及培训活动在德昌县南山乡杉木沟村开幕。

本报记者 罗予婕 杨婕

生态歌舞 尽显傈僳情

活动当天,来自州内及省外的各级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欢聚一堂,展示祖辈传承下来的原生态歌舞、口弦技艺、手工编织等艺术,这些独特的民间技艺也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象征。

刚踏入活动现场,大伙就被傈僳族鲜艳的服装、精致的配饰、悠扬的芦笙以及欢快的歌舞深深吸引,热情好客的傈僳族同胞们也边歌边舞,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当地特有的迎客酒。

在活动现场,每一位传承人都耐心地向前来参观了解的各界人士讲解传统技艺的由来,和传承保护的介质;各位传统艺人还为现场观众们表演展示自已所学到的原始纺织工艺、各种民族手工艺、古代民间音乐器具用法、传统民间刺秀等不同技艺。大家被这迷人的傈僳风情深深吸引,对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到非遗就在你我身边这种活动形式纷纷“点赞”。

傈僳族舞蹈又称作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的72种舞蹈。傈僳族群众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会跳嘎且且撒勒舞。“傈僳族舞蹈有三脚、七脚、抵脚、靠背等跳法,形式由数人至数十人拉手连成圆圈,或站成两排对跳。舞蹈动作如挖苕、摘东西、纺麻、鸟儿喝水、找朋友等都来自于傈僳人的生产生活。”德昌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舞蹈传承人熊丽说。

织布技艺 世代相传承

据介绍,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族人在受到现代文明影响之前,其祖辈依靠火草麻布遮雨御寒,这种布是用火麻编织而成。因此,每家每户要种火麻,还要学会织布。“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穿”,这是当地的谚语。每到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纺衣。因此,距今傈僳族人都世世代代传承着这种独特的织布技艺。

熊丽说,傈僳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担心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危机感鼓舞着她一路前行。“就拿刺绣、织布这些来说,很多年轻的傈僳族人都不会了,我虽然穿戴了一身傈僳族风格的头饰、衣物,但很多傈僳族传统技艺(如织布)我已经不会了,我虽然是嘎且且撒勒舞的传承人,但不会其他的传统技艺,也挺尴尬的。”

非遗之光 为美丽添彩

“傈僳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古朴厚重。尤其是民族歌舞特别突出,仅舞蹈就有72种,民族歌曲曲目繁多,就连乐器也是多种多样,让人数不胜数。傈僳族的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更是这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德昌县文广体育旅游局局长李雪嵩说。

据了解,目前,德昌县已成功申报了1个国家级、9个省级、4个州级傈僳族非遗项目。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为国家级;傈僳族服饰、嘎且且撒勒舞、傈僳族婚俗、傈僳族阔时节、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傈僳族刺绣技艺、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傈僳族民间传说、傈僳族高腔等9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建昌板鸭制作技艺、傈僳族端午节药市、巴洞鱼洞寺草坝场、德昌枕头粑制作技艺、傈僳族野蜂养殖习俗等5项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希望大家都能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去保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中国添彩,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德昌傈僳族学会副会长杨从芬说。

新闻推荐

德昌傈僳族 美丽的民族 迷人的风情

7月20日,德昌傈僳族“非物质遗产”展示及培训会在德昌南山乡举行。我有幸参与,并了解了傈僳人的生活点滴,看到了傈僳人的热情、智慧与勇敢。据了解,目前,德昌县已成功申报了1个国家级、9个省级、4个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