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宁村:安宁河畔第一村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3-24 16:34 大字

安宁新村全景图。德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乡村名片】

德昌县小高镇安宁村是河东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1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县城东南方2公里,108国道、京昆高速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全村辖4个社528户1965人,现有耕地4292亩。2012年,德昌县委、政府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农村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投资1.3亿元,在安宁村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安宁河谷第一村。

【发展亮点】

■ 产村深度融合

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劳务输出、乡村旅游为辅的“1+2”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村深度融合格局。

■ 发展高效农业

成立了安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资金、土地折价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户由传统蔬菜、水果种植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发展大棚蔬菜,推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原每亩近万元的收入增加到2.5万元以上。全村近期规划发展大棚蔬菜2000亩,产值5000万元;远期规划发展4000亩,产值1亿元。目前,已搭建蔬菜大棚近500亩,年收入1200万元以上。同时,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德昌蔬菜藏业有限责任公司,与种植大户通过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 发展劳务经济

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在本地给公司、种植大户打工,也可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 发展乡村旅游

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优势,依托优美环境,积极融入攀西阳光休闲度假游,规划建设30户星级农家乐,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文/本报记者 龙德华 赵泽卫 蒋映春 唐刚 徐丹青

搬进新家不到三年,58岁的陈世珺养成一个习惯,清晨都要到广场上晨练。她感言,要是不从公路下面的老房子搬上来,生活不可能这么方便。

水泥路进村入户,村级服务中心、公用厨房、健身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齐全,一栋栋“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气派而优雅。

陈世珺居住的小高镇安宁村,是投资1.3亿元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村里的348套别墅式农家新居已成为108国道、西攀高速公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2年,德昌县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农村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在安宁村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安宁河畔第一村。

如今,安宁村已成为全州第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带动型典范新村,也是全州第一个整村推进的新农村综合体。

阳春三月,漫步于充满浓郁田园气息、传统文化的安宁村,我们发现,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可以用“五化”来概括:居住集中化、农业工场化、基础便利化、服务完善化、环境优美化。

开局 搬进新村要致富

站在安宁村的活动广场上,放眼向安宁河畔望去,一个个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

头顶烈日,3组村民彭昌华和爱人正在田间劳作,他家种了6亩地,3亩香瓜、2亩冬枣、1亩青椒。“整理后的土地肯定比原来的好。原来自己的土地,分散而且小块,没有机耕道,没有水渠,更不用说发展大棚。现在种地省力,而且收入还不错。”谈到土地整理后的好处,彭昌华快言快语。

“六亩地,一年下来收益如何?”提到收入时,彭昌华笑而不语。随行的村支部书记陈其贵说:“他两口子勤快,一年挣个七八万没得问题。”

为让安宁村民更好地发展产业,德昌县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共整理土地4292亩,实现土地平整、机耕道进田、沟渠到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连片了,种地规范了,村民们都在开动脑筋,如何让土地发挥更大效益。村委会主任崔光全是安宁村的致富能手。本来就在种植金丝小枣的他,去年底带着几个村民去云南元谋考察引进冬枣。“我们一共订了150亩的苗子,春节前10天开始种下去。”崔光全说。

安宁村现已确立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劳务输出、乡村旅游为辅的“1+2”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村深度融合格局:

目前,全村已搭建蔬菜大棚近500亩,年收入1200万元以上。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德昌蔬菜藏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把土地流转后,农民就外出打工,每年要挣近200万元回来。”陈其贵说,“安宁村还要依托优美环境,规划建设30户星级农家乐,融入攀西阳光休闲度假游。”

如今,安宁村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比全县农民平均收入高。“全村近期规划发展大棚蔬菜2000亩,产值5000万元;远期规划发展4000亩,产值1亿元。”用手指着108国道两旁整理过的土地,陈其贵笑言,安宁村会越来越富。

破题 政府主导建新村

走进安宁村,无论远望还是近观,这个新村处处充满现代气息:村村通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健身小广场、无线网络、便利超市、自动取款机……

变化源于2010年5月,德昌县将安宁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立项资料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经过现场踏勘,2011年11月,省国土资源厅同意德昌实施小高乡安宁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面积384.7亩。 

为加快进度,在上报资料的同时,德昌县启动对农户房屋进行分户丈量、人口统计、建立档案等。2011年底,安宁村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

“共有占地面积90平方米、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3种户型供村民选择。”小高镇镇长郑丁伶说,为保障项目实施符合实际,政府部门对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设计进行充分论证。 

然而,农业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安宁新村如何建?德昌县探索出“五大创新机制”:州县共抓、部门配合;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鼓励、政策扶持;综合监管,保证质量;创优环境、民建民管。

“这五个创新机制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县委、县政府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郑丁伶说,为推动增减挂钩工作,县委、县政府将民政、住建、扶贫等部门涉农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增减挂钩项目区,出台4个奖励和补助政策:一是对农户拆迁给予补助;二是纳入国家项目扶持;三是银行贷款贴息;四是限时拆迁奖励。

“安宁村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核心在于,对411户农民的384.7亩宅基地实施拆除整体搬迁后,获得挂钩指标270.46亩土地,政府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项目实施,安宁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村民原有的宅基地上,政府实施土地整理,一块块平坦的土地上搭建起大棚,村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增加收入。

新闻推荐

著名彝族作家杨佳富作品研讨会在西昌举行 杨佳富:记录边防线的日日夜夜

杨佳富讲述个人文学创作经历和成长心路历程。火把节前夕,“诗歌关注本土,关注民族,关注国家,面向世界研讨会暨杨佳富作品研讨会”在西昌举行,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60多名彝族诗人和学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