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站扩面做强不光靠“朋友圈”
目前,凉山州共建起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何让这些工作站走得更远——
“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与谢红江研究员沟通,我们早就成熟人了。”1月31日上午,在位于德昌县德州镇阿荣村的德昌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德昌县蔬菜藏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伟一边查看大棚里的甜瓜苗,一边自豪地说。
2011年,凉山州出台《凉山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经建起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不但给凉山州相关企业、合作社带来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支持,而且与当地建立起不错的人际关系。
但记者调查发现,凉山院士专家工作站要进一步扩面做强,应该走出熟人圈子,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本报记者 徐登林 何勤华 吴梦琳
亏了300万想到找专家
廖伟曾是一名开矿的老板,2010年转行做蔬菜、水果产业。“德昌气候、土地和交通都有利于发展规模农业,但是当地每年草莓、蒜苗等特色水果、蔬菜产量就1万吨左右,规模不大。”廖伟说,他当年想把德昌蔬菜、水果产业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雄心勃勃的廖伟于2011年在德昌县麻栗、阿育、王所等乡镇流转土地建起千亩烟蒜轮作基地,采用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大包大揽请农民出工。“结果,本来一天的活要干三天,农民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当年我亏了300多万元。”廖伟说,当时感觉自己搞农业不专业,于是萌发了请专家的想法。
随后,廖伟多次跑凉山州和四川省相关高校,与专家教授接触。2014年,在凉山州委组织部和凉山州科学技术协会的帮助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与德昌县蔬菜藏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建起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所研究员谢红江成为该企业的服务专家。
工作站凸显人才梦想
“公司+农户”,这是谢红江给廖伟发展规模农业的建议,这一经营模式由公司提供种苗、农药、肥料和技术,由农民种,公司回收产品。“这既发挥了公司资金技术优势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廖伟说,依照这一模式,公司近年生意越做越大。
在先进技术方面,谢红江等人给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公司种植的辣椒,全是专家提供的优良品种。”廖伟说,谢红江研究员建议在大棚内引入壁蜂,解决了大棚作物授粉难的问题,从而让辣椒、西红柿等产量成倍增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魏于全带领其团队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帮助企业新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培训科技人员100多人次。“目前,有4种行业顶尖新药正在研发中。”公司副厂长文建国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时间不长,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这给凉山如期实现人才战略增添了信心。”凉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凉山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廖虎说。
熟人圈子制约工作站扩面做强
东北大学教授吴文远也是专家站一员,目前正在帮助四川一公司牵头组建凉山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记者调查发现,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签约院士专家大多与企业有熟人关系。
但建立在熟人关系基础上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谢红江认为,凉山院士专家工作站要扩面做强,加强机制建设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合作项目、工作条件、绩效评价等方面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体系。“院士专家工作站会越建越多,与企业不熟的专家院士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准备在今年完善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职责。”凉山州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阮敏坦言,虽然该中心暂代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职责,但除了申报工作站,此前,几乎没有为院士专家做过事,不过,以后这种状况将得到改变。
新闻推荐
近年来,德昌每年花费数百万元对蚕桑业进行补贴,面对产业振荡——3月17日,驱车从德昌县城前往王所乡小冯村,满眼都是高高低低的桑树。村民肖尚平正在摘桑葚。“今天摘了30斤,初期价格还可以,6元/斤,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