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凉山州启动个新村建设本报记者宋开文独具民族风
近两年,凉山州启动572个新村建设——
□本报记者 宋开文
独具民族风情的民居点缀在田野山间,一丛丛火红的花儿在阳光下盛放——大凉山的春天分外美丽。4月5日至7日,记者深入凉山州德昌、会理农村,处处可见新村建设的新气象。
新观念:新村彰显“三类”风格
走进德昌县麻栗乡大坝村,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白墙黛瓦的村庄静谧祥和,绿树掩映着平坦的村道。农家新居门前,红色、紫色的三角梅花团锦簇,分外耀眼。
近两年来,凉山州启动572个新村建设。新村房屋漂亮整洁,错落有致,体现民族风情。这得益于凉山州高水平的规划。
在新村建设中,凉山州以全域凉山为统揽,注重功能提升,完善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移民搬迁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50个。按照“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庄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凉山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乡千村\’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三类区域新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土洋结合、专群结合”,编制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设计方案,经省或州审定,由县市组织实施。
在新村建设规划上,凉山州注重点面结合、条块对接,把新村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三类”风格:安宁河谷地区突出川滇、川西南民居风格,建设“前庭后院加小楼”的农民新居。 大凉山彝家新寨突出红、黄、黑三色调彝家建筑风格,建设“前院后院加单体平房或楼房”的农民新居。木里藏区突出藏乡、彝寨、苗家等民族建筑风格,建设“前院后院分离加小楼”的农民新居。
新思路:“三产”联动助农增收
走进会理县南阁乡南阁村,远远地就看见一大排崭新的房屋,田野里,金黄色的麦子丰收在望。村民刘群海正在田间劳作,他高兴地说:“收了麦子就种烤烟,今年收入一定比去年多。”
刘群海说,自己以前住在山上,两年前乡里推进新村建设,他拿出积蓄,又在政府帮助下贷了款,在山下建起新家。去年,通过种烟叶、加入养猪合作社,他家收入达到5万多元。
住上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凉山州推进“三产”联动,以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2011年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75.3万亩、新增适度规模养殖户2772户。成立苦荞、花卉、马铃薯、石榴、苹果等产业协会、农村合作社,“握紧拳头、抱团聚力”,统一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借力农交会、西博会,专辟“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展厅展台,集中展示50个大类、300多个产品。举办“2011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成都展销周”,现场销售和招商引资创同类展会新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节搭台、以节促销”,以民俗游和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富了一方群众。
新闻推荐
凉山招商引资制定和完善项目督办制度,保障西博会上签约项目进展——□本报记者徐登林何勤华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不断地铲起散落的橡胶块,黑色的橡胶块在传送带的推动下,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破碎和碾磨,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