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艺术才有生命力
□ 邓光源
在基层从事美术创作四十余年,深知基层业余美术创作工作者的艰辛。一方面由于担任日常事务工作的原因,集中不了创作精力;另一方面自己的艺术思维的狭隘、文化底蕴的肤浅,眼界不宽,连真正的大型全国美展都少有去观看,平时只能看些一般的画册,这样也就影响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至影响自己的创作欲求。
艺术上怎样得到提高,艺术之峰如何攀登,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课题。
我是一名从事预防疾病卫生工作的美术工作者,从事卫生科普宣传画创作已多年。除业务工作的需要外,我也进行社会生活主题作品的创作。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了创作思维的新探索,那就是向“人”的哲学思想方面延伸。但怎样用绘画表现“人”的题材,思想和着眼点变得朦胧起来,在表现时代事件的“情节”,在人物画中淡化或消失了,生活上的细节和道具被张扬起来。如中国妇女的古典服饰、西藏高原的服饰与风情,给我们极大的冲击力,为此,我竭力从我接触过的少数民族中去寻觅如是表现的题材与形式,也算是出了一点点成果。在一段时间内,对“主旋律”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创作的构思与下笔,只有当自己认为表现“人”,就是当代最难置疑的“主旋律”时,心理才平衡了。
当然,我的创作思想也曾经向时代事件经历着复归, 1995年泸州市终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光荣称号,这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创作出了《城韵》《城市浪漫曲》《城市畅想曲》等,在全国卫生美术展览中获得了银奖。但那依然是多个相关元素构成的“牧歌式抒情”作品,淡化情节的倾向依然存在。隐隐觉得如果刻画情节是不是一种“退步”?这样的思想,在2008年发生了改变。
2008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创作研讨班学习,历时一个月,全省的美术家们40多人聚集在一起,每天朝夕相处,共同研究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省美协请来全国知名学者定时给我们集中讲美术理论,并逐一对作品草图进行辅导点评,老一辈艺术家李焕民、徐匡对每一幅作品认真点评指导,令人折服。其中我记得徐匡老师给我们讲的话:“造型艺术有个特点,不是要很多很多东西才能说清楚事情,要以少胜多。在主题性创作作品时要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要在小稿子上下功夫。”深刻揭示了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并告诫创作时不要有浮躁心理,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中央美院的张元教授专门针对创作中的色彩理论作了学术讲座。在一天的时间里,从基础技法到色彩的纵向认识,到东、西方色彩规律的横向比较,作了深入细致的解析,并用幻灯片把伦勃朗、提香、安格尔、马奈等大师的作品展示出来,把作品中形和质的色彩语言推向极致。精彩的画面使我们受到一次次的震撼。中央美院的姚永教授也给研讨班的学员作了精彩的创作讲座。鼓励大家在创作上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的创新,并提出了艺术创作上的三个新,即:新角度、新手法、新结论。就是我们的目光一定要创新(角度),我们可以是同样的样式,但可以是不同样的画法,一样的方法也要有新的表现。一个画家要知道当下全国知名画家的作品和水平,在全国展览中随便画几下是不行的。一幅画首先是视觉上要吸引人,其次是造型上要精致。《美术》杂志的主编尚辉教授要求大家多关心民生、城市的变化,要让展览这种方式促进我们的创作。另外,艺术语言要像奥运会一样刷新纪录,解决了语言问题才能够追求当代性。什么才是当代性?只有把东西方的艺术历史丰富了,你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与原来艺术历史不同的东西,那就是当代性,对绘画表现的对象才有判断。
在研讨班要结束时李焕民老师在学术讲座上强调:美术不是客观的描摹,而是把客观的东西提升到精神人文的层面,这是艺术的最高要求。从而每个人艺术创作要有思想库,才有自己的见解,有形象库,有了丰富的形象积累,才有画面结构;还要有形式美的资料库。把这三库加起来,才能水到渠成,创作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品来。
知晓了怎样理解创作,理解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要落后于时代,要回到生活中去,拓展视野,不要有框框,要注重现实,关注主题性创作,要放大人性关怀,不要放大风情类的绘画,让绘画的小范围放在一个较大社会和时代范围的层面上,使基层的美术工作者重新认识当下社会的变化。现代艺术的变化,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道门,看到了光明,吸收到了新鲜空气,让人心胸开朗,心情畅快。
我在“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的美术创作工程中,收集素材,希望找到能够接地气的、生动活泼的创作构思与构图。在2015年春节前泸州市文联组织的一次进军营送文化活动中,我看到部队首长的家属来部队,给战士们送来家乡的苹果,很多战士还不好意思。这情景强烈地触动了我的情感,一幅新时期军民鱼水情的画面就在脑海中浮现。回来后画了很多草图,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又回到农村再次深入体验,收集所需要的道具、人物以及山川风貌素材。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构思构图逐步完善,小草图都画了四十多张,最后达到满意的构成关系后,整整用十多天的工夫,画好了等大的素描正稿。这才体会到,要真正画好一幅画,必须经历深入生活,体验和收集素材的艰苦劳动。深入生活的工作做好了,才可能有活生生的细节,才耐看。当素描大稿画完后跟着上八尺整纸的正稿。这幅画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经过省专家初评三次,最后一次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家进行终评,我的这幅作品《第二故乡》获得优秀奖,被四川美术馆作永久性收藏。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今年6月省文联组织的采风创作中,我第一次来到凉山州布拖县,中国画《上学》就是以这次采风活动中的见闻创作而成。画面中,一位小女孩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背上崭新的书包要去上学,母亲在身后帮她整理衣装,其他长辈则围在四周打量。这件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山区教育日趋受到重视,人们也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上学》这幅画,在四川省迎接十九大主题性美展中获得了优秀奖。
我学画的时间是漫长的,走的弯路也不少,让我进步最快的是这十年。不能忘记省文联、省美协等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教导、培养。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坚持长期深入生活,多创作表现祖国秀美山川、百姓生活、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的优秀作品,回报社会。
艺术简历
邓光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泸州市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泸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新闻推荐
□吉列吉利王德尹华高胡智文/图成就篇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布拖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落实中央、省、州系列决策部署,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力弘扬“不...
布拖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布拖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