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边农民种菜那边学生午餐见绿了

四川日报 2013-03-21 17:07 大字

布拖县在飞吾村试点“农户+食堂”模式,解决学生吃菜难问题

□本报记者 钟美兰

三月,大地回春,布拖县沙洛乡飞吾村临近沙洛乡中心校的土地却一片荒芜,地里堆满了肥料。“现在还在等水。”3月15日,村民机吉么子火说,去年在“农户+食堂”模式对接下,她家1.2亩地种了萝卜和莲花白,挣了3700多元,比种土豆收入翻了三番,她兴趣大增,再过两天,滴灌设施安装后,就准备播种早熟白菜了。

去年8月,布拖县以“农户+食堂”的方式,动员老百姓种蔬菜,直接供应学校食堂,解决学生缺菜吃问题。“去年在飞吾村试点了40亩,今年还将继续试点28亩。”布拖县教育局局长曲木木依说。

每年几个月,顿顿吃土豆

沙洛乡中心校距离县城7公里,可是学校每天的菜以土豆为主,特别是实施“营养餐”后,每天中午的汤雷打不动是酸菜土豆汤。“当地主产土豆,土豆保质期长,吃土豆划算。”沙洛乡中心校校长米色尔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营养餐每天只有3元,而每个学生每天在蔬菜上的花费约为1.5元,因为布拖缺乏蔬菜,主要从西昌采购,叶类菜每斤1.5元至2元,根类菜约每斤1.5元,茄果类每斤2元至5元,折算下来,每顿有多少蔬菜可以想见。“土豆每斤0.8元,且保质期长,无疑成为了主菜。”米色尔沙说。

曲木木依在调研中发现,全县30多个乡镇中心校食堂都把土豆当成主菜。“天天顿顿吃土豆,营养单一。”曲木木依说,如何增加学生们的营养成为棘手问题,大家将目光投向了大大小小的田地。受耕种传统影响,布拖土地利用率极低,每年仅耕种3月至8月,于是县上动员老百姓利用土地闲置时间种蔬菜,直供学校食堂,以便学生吃上多种新鲜蔬菜。

找到周边农户,蔬菜直供了

去年8月,“农户+食堂”对接计划正式启动,县教育局、沙洛乡政府、中心校工作人员到飞吾村动员。

“没种过,不会种,种了卖给谁?”走进机吉么子火家,她一听来意头摇得似拨浪鼓。机吉么子火今年54岁,家里有20多亩土地,种了一辈子的土豆和玉米,对种蔬菜一窍不通。算对比账、承诺免费提供种子、学校收购种出的蔬菜……经过多次动员,机吉么子火终于答应拿出1.2亩土地种萝卜和莲花白。

一户松了口,其他农户也有了意愿。最终,飞吾村共有22户愿意种植蔬菜,涉及土地40亩。

两个月后,萝卜和莲花白开始上市,菜从土地拉到学校食堂,萝卜一斤0.5元,莲花白一斤0.8元。“种一季菜挣了3700多元。”机吉么子火笑开了花。

农民挣了钱,食堂的菜品明显丰富。3月14日,记者在沙洛乡中心校食堂看到,当天的午餐有鸡蛋、花菜、豆腐。“菜品比以前多了,经常换花样。”学生威什么沙雷说。

去年10月至学期结束,学校蔬菜均由农户直供,中心校采购成本降低,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调配,学生饭菜得到了改善。

“一亩地”,推广“农户+食堂”

农民看到了实惠,这一季无需动员,原有农户都报了名,可遗憾的是,因为该区域缺水,而该县教育局能解决的滴灌设施辐射面积有限,仅有16户共28亩土地能够用水不愁。

目前,28亩地的施肥和耕作、购种全部完成,连铺设滴灌管子的沟也挖好,正等待滴灌设施。“这两天从西昌运过来,周六就可以带领他们铺管子了。”米色尔沙说。

“农户+食堂”,这个模式能不能够广泛复制?曲木木依表示,有难度。布拖县地广人稀,各乡镇海拔高度不同,不一定都适合种植蔬菜,若贸然推进,一旦失败将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蔬菜的季节性和学校需求季节对接有一定问题,“如果菜出来了,学校放假了,卖不出去也会打击老百姓积极性。”

曲木木依告诉记者,现在县上动员各学校开辟小农场,每个班级划分一些地开展品种实验,同时联合农业部门,在30多所乡镇学校尝试推广“一亩地蔬菜”,“今年5月,开始种植蔬菜。”

新闻推荐

昔日“山鹰”唱响公益新曲

□本报记者余如波11月16日晚上7点,彝族歌手奥杰阿格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新专辑《格式话》首唱会。当晚,奥杰阿格献唱了《两条平行的河》、《东山美人》等歌曲,还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