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乐山日报 2020-10-18 07:30 大字

■毛万安

喜欢报纸副刊,几十年来在文学的大地上溜达,看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更喜欢《乐山日报》“三江周末”,这是家乡的日报副刊,是我劫后重生的心灵家园。

我在首都文艺界当兵13年,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1982年带病回乡。一回来,我就与《乐山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渔场吹进改革风》《曹山上的新集镇——牛石场》《用法要对人对己一个样》《菜刀王——李培德》《宋祥恺与他的十大部历史名著手抄本》《乐山泥人——李文海》《永青阁传人力撑民间技艺》《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家乡的抬杠杠歌》……到底先后发了多少诗文,已经找不齐了。1998年特大洪水,我独自去灾区采风回来后,痛定思痛,回到老家四夹沟,一口气写出了生态纪实中篇小说《七峰山上的枪声》,并投给了“三江周末”。那年月我给报刊投稿完全是手抄,当时编辑收到了我邮寄的稿子前半部分,素不相识的版面责编李新华老师立即给我回信决定连载,并邮寄了他的散文小说集《燃烧的河》与我分享交流,信上要求我每个周五之前必须把稿子送交陈凌老师负责编排。

一个劫后重生带病回乡的文艺老兵,如果没有了手里的这支秃笔,心灵该怎样安放,我真的无法想象。我天生偏爱玩耍笔杆,11岁就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几十年一路写来,就像抽烟喝酒一样成了瘾。说实话,我压根儿不怎么考虑名利,尤其是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死而复生,在太原医院经过了长达700多天的治疗才又重新站了起来,对名利早就看得淡了。1993年秋,我应邀回京参加“当代文艺现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四川省农民诗书画艺协会帅韧老师请我把他主编的丛书《天府民歌》第一辑小样带去,会上我发言拿出这本书,谢冕、崔道怡、牛汉、李小雨、蓝棣之、邹静之……许多老师都跟着发言大讲民歌,大讲草根,大讲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写在了散文《家乡的抬杠杠歌》里,刊登在“三江周末”上,标题还做了导读。

2003年“非典”期间,我应聘到当时的通江镇文化中心上班。“非典”过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萌生了盘活向家班狮舞的念头。向狮子从清朝嘉庆年间搭班,两百多年代代相传十分不容易,眼看没有市场就该断代了。我心一热就写了《向汝章与通江狮舞》,立马获得“三江周末”的支持和响应。向狮子从此一天天走红,声威大振,市场效果越来越好。向狮子有了第5代传承人周雪明、王开悟、王世华、杨俊、游建文几师兄的共同努力,我以乐山本土文化元素创设的每一个新动作新招式,他们都刻苦排练,“三江涌潮”“大佛坐禅”“灵猴捞月”“金顶拏云”“狮拱福门”等招式,无不受市场欢迎。向家班真的火了,每年公益、半公益和市场商演八九十场,创收以艺养艺略有节余,小子们越干越起劲。2011年,向家班狮舞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家班确实火了,“三江周末”不断鼓劲推出一篇又一篇特稿:《向家班,嘉州舞狮人的大舞台大梦想》《毛万安:龙狮舞要一代代传下去》《龙腾狮跃——民俗点亮嘉州新年》《女子龙舞,花开嘉州别样红》《从草根到非遗,向家班狮舞吐故纳新》……一篇又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给了向家班舞龙舞狮的帅小子俏姑娘们莫大的鼓舞,莫大的鞭策。眼下的向家班龙狮舞,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早已是乐山文旅市场上的一张名片。身为向家班艺术总监,我不敢说有成就感,至少可以说向家班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人,活着,总要有一点精神,有一点爱好。我酷爱笔墨几十年,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一直喜欢在报纸副刊寻找精神寄托,钟情于“大地”“原上草”,钟情于“三江周末”。是她们给我鼓劲,让我成了舞龙舞狮人,让我的劫后余生越活越精彩。

新闻推荐

迈向“智媒体”

■记者马锐1980年3月16日,《乐山日报》前身《乐山报》在改革春风中应运而生;1999年6月27日,《乐山日报》首次“触网...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