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未完的故事:巧遇虾蟆口5号(下)
乐山孤儿院附属小学 (资料图片)
■邱硕
罗先生带我参观了堂屋、卧房以及院落内外,向我介绍了屋内的种种陈设和他珍藏的家族物品,还谈到外祖父创办孤儿院和孤儿院小学的事迹。临走前,他送给我一本乐山县私立孤儿院附设小学校友联谊会编的《乐山孤小校友园地翰苑流芳》。
回到家,我打开民国《乐山县志》,上面对罗先生的祖父、外祖父皆有记载。卷8记载:“罗文辅,明治大学”,寥寥几个字,遗漏了一个人太多的人生信息。卷4、卷5则有大量关于“孤儿院”“孤儿院小学校”的信息,再加上《翰苑流芳》所刊文章,杨新泉的慈善人生被完整地勾勒出来。
杨新泉的慈善事业开始于“十善会”,该会成立于1920年,由乐山十家大商号的老板杨新泉、杨彦之、叶春海、汪华之、赵华楼、何卓元、杜子茂、李鸿恩、贺永顺、罗光廷等组成,主要是在每年底给穷人施米、施棺材。后来“十善会”看到社会上一批无家可归的孤儿,便商议创办孤儿院。1927年由“十善会”成员和地方士绅组成孤儿院董事会,杨新泉担任董事长,赵华楼担任院长。孤儿院开办时选用了顺城街原来丝厂的厂房,还同时设立了孤儿院附属小学(简称“孤小”),资金主要来自“十善会”和商会,不足部分都由杨新泉承担。杨新泉除了出钱,还参与管理,亲自聘请教员。孤小的师生碰到杨新泉,都会尊敬地叫一声“八老师”(杨新泉在杨家行八)。
由于孤小管理严格、教学质量好,很快就吸引了社会上的自费生,一个班激增到八个班,只好另外购地,从顺城街迁到徐家公式。徐家公式“校园很宽阔,房屋也多,除教室外还有办公室、师生宿舍、操场花园、蔬菜地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孤小在每年的会考中都名列第一,成为民国时期乐山小学校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它的慈善性质也从未改变,选拔成绩优秀的孤儿进中学读书,并继续资助考上大学的孤儿学生。
孤小的新校址紧邻嘉乐纸厂,彼时著名文学家李劼人在嘉乐纸厂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非常欣赏孤小“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常用陶行知在重庆办育才学校的实例鼓励杨新泉办学。于是,杨新泉与李劼人结下深厚友谊。1940年代,孤小在办学资金上遇到了重大困难,主要是杨新泉家遭遇了日机轰炸和嘉定布案两次重大损失。李劼人领导的嘉乐纸厂董事会慷慨解囊,资助孤小办学。抗日战争胜利时,孤小交由嘉乐纸厂办校,名誉董事长变为李劼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了学校,将学校先后改名为“乐英小学”“嘉乐纸厂子弟学校”。
据幺子杨宗迹回忆,当年杨新泉还想在孤小的基础上,筹建中学,甚至大学,然而这些都难以付诸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杨新泉在虾蟆口5号闲居。街坊邻居照顾他,说:“你是大好人,我们都知道,年纪大了不要搞什么劳动,糊个火柴盒,也不累,倦了就在河边走走,也有益健康。”杨新泉戴起了老花镜,每天在家里专心致志糊火柴盒,很自得其乐。
孤小的老师和学生也常来看望八老师,在这里坐一阵。有一天,虾蟆口5号来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手里拎着鸡和鸡蛋。来人是一路问到这里的,要找“杨新泉先生”。但杨新泉与他素未谋面,正感莫名其妙,老者却开口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呀。”原来,三十多年前,此人长背瘩险些丧命,送到杨新泉任董事长的仁济医院救治好了。医院见此人贫困,就没有收取费用,使用的是医院专门的救济基金和床位。谁知他一直记在心上,在物资奇缺的困难时期,还专门找上门来送稀缺营养品。杨新泉就是这样在助人为乐中升华了生命。
杨新泉人生的最后八年时光是在成都金牛区红石十队幺子的岳家度过的。他与农民交朋友,常常坐在田坎上,同他们聊春耕秋收。每逢星期天,都有一位孤小毕业的公费学生赵培德前来看望他。亲友和儿子还常买来他爱吃的鲜花饼。时代的云卷云舒,人生的大起大落,如同一张书页被他轻轻翻过。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记者祝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相关工作部署,促进货币、财政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