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陶:乐山民办教育追梦人
杨陶最困难时,身无分文的杨陶,一个人默默坐在乐山中心城区张公桥一处工地外的长椅上捱过漫漫寒夜。如今,坐在市中区电子机械技术学校校长办公室,回忆起当初创业的艰辛路程,杨陶忍不住感慨万千:“要想创业成功,必须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农家穷小子离家打拼创业之路曲折艰辛
今年46岁的杨陶是市中区普仁乡(现为市中区青平镇)人,在家中7个孩子里排行末尾,父母都是农民。
1995年退伍后,时年21岁的杨陶回到老家。想挣钱养活自己的他不愿回家务农,仅在家待了几天,就来到乐山中心城区找活儿干。然而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什么技能,加上每天只花不赚,几天下来,杨陶连住小旅店的钱都拿不出,不得不在张公桥一处工地旁找了张长椅捱到天明。
幸运的是,第二天在表哥的帮助下,杨陶找到了在某企业当保安的工作,才有了住的地方。因为工作出色,又被调到车间当工人。1997年底,杨陶辞职,应聘到某民办培训学校当教官。
2000年,杨陶辞职,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培训学校,杨陶成为负责招生的副校长。“开学校要钱,我以前都是在打工,哪有钱啊,朋友就让我出力,负责招生。”杨陶回忆,靠着以前的招生经验,借助当时乐山民办教育发展较好的影响,他的招生工作开展也非常顺利。到最后因为来就读的学生较多,培训学校还增加培训科目,新增了军体武术课。
本以为创业之路就这样一帆风顺下去,然而创办培训学校的几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如何管理,资金也不充裕,几年后弊端出现。“学生多了,校舍不够住,我们商量着另外租个地方。当时校长判断失误,新校舍租金太贵,后来又搬,这挪来挪去的,加上资金管理上出了问题,最后入不敷出。”杨陶回忆,他打拼了几年,结果没赚到钱,最终在2009年和朋友结算酬劳离开了培训学校,决定自己创业。
新颖办学模式吸引生源紧跟市场及时转型
没有足够的资金,想要创业,难度可想而知。杨陶脑子灵活,他结合自己这些年在民办培训机构打拼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吸引学生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除了要学到实用的知识,还要考虑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家长看中的是文凭,和孩子未来发展。”杨陶表示,他盯上中考成绩刚上公办普通高中线或是分数低于高中录取线较少的学生,设计出“3+2”办学模式,即3年中专+2年大专,毕业后拿大专文凭。
凭借先进的理念,杨陶找到乐山一家高校合作。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学习3年,然后结合学生情况,可选择参加全国高考,也可通过合作高校招生考试进入大学学习2年再通过考试拿到大专文凭,或者中专毕业后直接推荐就业。
这种办学模式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还吸引了外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带队到乐山来取经。
2013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杨陶把自己创办的教育机构搬到市中区马儿山,投入40多万元进行了装修,扩大了办学规模。同年,他接手市中区电子机械技术学校,成为了学校法人代表。
2015年,随着民办教育政策变化,杨陶及时调整了经营方向,转型做职业技能提升。
在市中区人社、就业部门的支持下,取得市中区人社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承办资格的杨陶,在市中区电子机械技术学校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职工培训,同时有技能提升愿望的职工、劳动者也可到学校学习。符合条件的贫苦户到学校参加培训的,还可以享受就业部门相关补贴,免费学技能。2015年至2019年期间,市中区电子机械技术学校在市中区十多个乡镇开展培训1500人次,涉及中式烹饪、电子商务等,经过考试,80%以上的学员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就业1000多人,自主创业300多人。
如今,已经拥有两家培训机构和一家科技公司的杨陶仍在不断探索,朝着将民办教育事业做大的愿望努力拼搏。
记者 罗曦 文/图
新闻推荐
践行使命构筑冲不垮的“保险屏障” 中国人寿财险乐山市中心支公司助力打赢防汛救灾硬仗
众志成城战“洪魔”■记者祝贺文/图“水退人进,冲锋在前;快速理赔,不辱使命!”做出这样承诺的,是来自中国人寿财险乐...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