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 扎根一线作表率 合力同心奔小康
金口河心连心·鸽鸽讲堂王维君(左二)正在给村民解决问题金口河区位于小凉山腹地,山峦起伏,河峡纵横。东有巨北峰,南有老鹰岩,西有梅林顶,北有城墙埂,四面均是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将全区5.1万儿女紧紧拥护在一起,戮力同心,互帮互助,全力攻克贫困“堡垒”。
截至2018年,全区已实现5个贫困村退出、1658户454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2.3%降至0.6%,2019年2月高质量通过全省脱贫摘帽三方评估考核验收,4月经省政府批准公告,成功摘掉“不光荣”的贫困县帽子,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先进。
扎根彝区作表率
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群众打成一片,冲在前、干在前,不脱贫不离开。他们就是帮扶干部。
身挎装着电脑、资料和干粮的绿色扶贫包,走乡串户,与贫困群众一起干农活、聊家常,在零距离接触中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这就是象鼻村扶贫干部王维君的日常生活。
象鼻村是共安彝族乡一个典型的中高山彝汉杂居村,其中彝族人口居金口河全区所有行政村首位,占全村总人口的64.6%,也是全区贫困户最多的村。“受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人口总数多等客观条件影响,象鼻村的各项工作开展存在较大困难。”象鼻村党支部书记徐成林说,“这样一块又硬又大的石头,也只有他愿意来啃了。”
徐成林口中的“他”,便是王维君。王维君自2016年担任共安彝族乡副乡长起,就主动担起了帮扶象鼻村的担子。“刚开始最大的困难就是交流,很多老百姓听不懂汉语、不理解政策,也不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出生农村,会说土话,我就经常到村民家里,和他们手拉手聊家常,帮他们干农活。”很快,爱笑、爱打招呼、没有架子的王维君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近年来,在王维君的协调帮助下,先后解决了象鼻村、林丰村贫困户住房问题,使贫困户住上了安全住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乡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全乡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王维君被金口河区委、区人民政府表彰为“为民服务好干部”。脱贫攻坚以来,金口河区还涌现出夫妻档、父子兵、母女团等群众喜爱的扶贫干部,他们切实履行帮扶责任,层层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落到实处。他们“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抓落实,帮扶干部每天入户上门走访、化解矛盾,干群关系更近,党群感情更深。
重振信心再前行
今年中秋前夕,永和镇新民村5组村民廖帮清不断接到订购野生蜂蜜的电话。“一斤野生蜂蜜售价100元,一桶20至30斤的产量,我今年养殖了30桶左右,就是至少6万元的收入。”廖帮清告诉记者,除了养殖蜜蜂,他还在海拔1300多米的麒麟山上种植了20多亩重楼和10多亩麦冬,还有两年左右将投产销售。
而早在2014年,患有尘肺病的廖帮清对生活没有信心。“那个时候我和妻子都患病,屋头还有3个娃娃要读书,一直都是靠政府的补助为生。”回忆起5年前的日子,廖帮清依旧记忆深刻,“还好有脱贫攻坚的政策,有帮扶干部的鼓励,不然我不可能有今天。”今天的廖帮清已经成为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2015年,他带领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到云南学习重楼种植技术,并于2016年成立了麒麟山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周围的贫困户一起种重楼、种麦冬、养殖蜜蜂。“政府很支持我们种重楼,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廖帮清说,从2016年开始,区委组织部每年都会给村民们请来专家,指导大家种重楼。
养殖蜜蜂、打零工、种植重楼和麦冬、从事村上公益性岗位、享受住房改造项目……新民村很多村民都像廖帮清一样重拾了生活的希望。2017年,廖帮清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在自身自强不息的奋斗下顺利脱贫。“在党的政策帮扶下,现在子女读书,学费国家有补助,我和妻子的病也好转了,日子真的越过越好了。”廖帮清说,接下来,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人种植重楼,把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与关爱传递下去。
近年来,金口河区在全区范围内以最接地气的扶贫干部名字组建了“心连心·鸽鸽讲堂”宣讲队伍,用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大步走上奔康路。(记者宋宇凡文/图)
新闻推荐
乐山市实验小学三年级11班王一然指导老师刘琼芳嗖——我醒来时,发现周围的东西都变得巨大无比,一只苍蝇从我的...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