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纤夫的消失看运输业的发展
在大渡河畔的沙湾区,船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运输方式,过去,像煤炭、木材、农副产品等几乎全靠船只运进运出,而当船遇到险滩恶水或者搁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纤夫这一职业由此而生了。
在沙湾区铜茨乡,奔流不息的大渡河从这里流过,74岁的营业村村民李全安,就听父亲诉说过这条河道当时的繁荣。他向笔者介绍:“肥料、粮食,还有我们这里的竹子和树子都要装在竹筏上拉去卖,有十多个纤夫拉船。”
那时候,纤夫都出自穷苦人家,虽然收入不低,但因为总是拉船逆行于峭壁两边,稍有不慎就可能落水。新中国成立后,大渡河河道改造,排除了不少险滩暗礁,李全安也在这个时候当了组上的纤夫。
他回忆道:“我们组上有艘5吨大船,5个人,当天去,下午又拉回来。”
笔者了解到,拉纤时,领桨的纤夫会使用竹篙掌舵,而纤夫就将搭脖绳拴在纤绳上,倾斜着身体,将体重压在纤绳上转化为拉纤的动力。而纤绳是竹子篾片,用均匀的12股老竹篾编制而成,放在滚烫的水里煮过后,极具韧性,也不会伤害纤夫的手。一般一艘船安排5个纤夫,排序不同,分工各异,拉头纤的纤夫则负责领头喊号子。李全安说:“有的吼山歌调,有的就是看到什么吼什么,比如看到竹子我就吼‘搬竹溅水,哟嚯,搬竹溅水,哟嗨’,这样大家一起出力,如果一个人没搭上力,船就要往后退。”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2年、1973年,组里有了机动船,这种船很大,不仅可以载人,还可以运输种子、肥料,不再需要人力,像李全安这样的纤夫很多开始转行,渐渐地纤夫消失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公路建设加快了步伐,交通运输方式也从以前单一的船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也让李全安不由发出感叹:“社会变化太快了,人不用亲自上街,车去就把东西带回来了,生活方便了,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70年来,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式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形成,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和便利。吴俊璋
新闻推荐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张吉武米花糖门店?松脆可口(资料图片)?苏稽香油米花糖包装精美的米花糖产品制作米花糖(受访者供图)炒制米...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