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录绵阳变迁一个非职业摄影人的执着追求

绵阳日报 2015-11-07 22:52 大字

□ 本报记者 郑金容

47岁的钟欢看起来很年轻,然而却是有着30多年摄影经历的“老摄影人”。他拍摄题材广泛,纪实、花鸟、人文、风景……虽然拍过数万照片,也在国内外的摄影比赛中获奖无数,但他坦言自己不是摄影“发烧友”,只是一个有着正常温度的“摄影爱好者”。目前,他花费近一年时间筹备的个人影展《多元看绵阳》即将推出,从他的镜头里,我们可以全方位的看到绵阳近30年的人文风情、社会变迁。

年轻的“老”摄影爱好者

一走进钟欢的办公室,瞬间便被墙上各种各样的摄影作品所吸引,而提到“摄影”,钟欢便滔滔不绝。“很早就接触照相机,从黑白胶卷拍到现在的单反,算下来已经30多年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相机还很少进入寻常百姓家。钟欢的父亲在政法部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使用相机;受父亲影响,十几岁的钟欢有了接触相机的机会,一接触就再也没有放下过。初中时候的钟欢便拿着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甚至还自己学着在暗房里冲洗照片。黑白胶卷填满了他的整个少年生活,相机也成了儿时最好的“玩伴”。

1987年,高中毕业的钟欢进入绵阳广播电视大学读书,无意间看到摄影班在招生,他便加入其中。这期间,他学习到了许多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为后来摄影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真正全身心投入摄影创作则是在他进入部队后。

1989年,钟欢由电大应征入伍,先后任特设员、文书、通讯员,这给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经历去钻研摄影。随后,一幅幅优秀的作品从他的镜头中产生,甚至他还因为新闻报道荣获部队三等功。1992年,钟欢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绵阳富乐山风景区工作。二十多年来在单位上班,虽然不像在部队里有机会天天拍,但他仍没放下相机,只要有时间,便拿着相机到处拍照。“算算时间,拍了这么多年,算得上是‘摄影老人\’了。”钟欢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

不拘一格的摄影风格

虽然钟欢有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但他的摄影知识更多的还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专门讲述摄影知识的书籍很少,很多东西都要自己摸索。”钟欢说,那时候他到处寻找各种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然后自己揣摩,学着动手拍摄。16岁那年,为了弄懂“光圈与快门的组合搭配关系”,因为没有老师,钟欢自己琢磨了好长时间,才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这份自我钻研精神,钟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拍摄风格。

不同于很多摄影师专攻一种题材的拍摄,钟欢笑称自己是一个“杂家”,因为他拍照从不局限于题材,什么类型的题材都会拍。在钟欢的眼中,相机就如同战士的枪,画家手中的画笔,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东西,都应该被记录、被拍摄。为此出门在外,钟欢几乎都相机不离身,只要看到好的画面,他立马按下快门。

作为土生土长的绵阳人,钟欢尤为关注脚下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曾经拍摄了一系列绵阳的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从1995年—1997年,两年的时间,钟欢镜头的聚焦都在绵阳即将消失的老街道上,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老北街热闹的集市,马家巷里的市民生活,泗王庙的青瓦房屋、石板路……“绵阳这20多年发展很快,我很庆幸用相机记录下了她的巨变。”2012年,钟欢把这些照片放在了他的个人纪实摄影作品选集《禅悟·生活》里,让更多人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绵阳的万物百态。

与他人分享“快乐摄影”

“好图胜千言,摄影是全世界的语言。”多年来,钟欢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国内外各种摄影比赛,“我想在高水平、专业的摄影平台上检验自己的摄影技术,更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摄影照片以及背后的故事。”

业余摄影30多年,钟欢已有千余幅作品刊登于全国各类报刊,300余幅作品在全国和国际影展、影赛中入选、获奖。1999年10月、2000年3月分别获得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2008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荣获市“摄影十杰”称号,他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即便如此,他依旧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摄影爱好者”,而不是摄影家。“因为爱好,才坚持这么多年;因为爱好,摄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钟欢说。

如今,工作之余,钟欢也被邀请去给他人讲解摄影拍照知识,他很喜欢把自己的摄影经验分享给大家,“我一直认为摄影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当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记录下万事万物那一刻,一份快乐与满足会油然而生。”(图为钟欢摄影作品)

《多彩生活》

《专注》

《布壳街》

《铁牛街鸟瞰》

新闻推荐

最难忘的校外活动

今天是我们年级的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日,在操场集合完毕,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愉快的心情向目的地——富乐山出发了。我们经过了金柱园、东方红大桥、越王楼……最后到达了目的地——富乐山...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