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霄顶叮咚井再续嘉州文脉

乐山日报 2014-07-20 19:28 大字

老霄顶公园西门入口效果图叮咚井庙前广场局部景观效果图老霄顶上山梯道效果图酷热天气,施工人员加紧现场制作预埋件。本报记者曾文摄“西南第一楼”古韵犹存■本报记者陈兴鑫曹江帆文/图

如果说,老霄顶记载了乐山的历史;那么,文庙则是嘉州文脉的延续;至于叮咚井,更是岁月年轮镌刻的回忆。

时针指向2014年,当老霄顶公园及叮咚井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之时,我们追寻过往的故事,寻找沧桑岁月里的建筑物,探寻已成为历史的人或事。这些,构成乐山的人文以及风貌,以至于今天的建设者们,在“改造”中“提升”,遵循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依然把最原始、最古老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标山到老霄顶

文史专家唐长寿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嘉城民谣地名“十不得”中,有“好个老箫吹不得——老霄顶”。这老霄顶因霄与箫同音,就让搞怪的乐山人调侃了一番。

如此可见,乐山人性格中延续着乐观与幽默。或许,这与“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人文有关。

据唐长寿考证:老霄顶原本不叫这个名,以前叫“高标山”。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在我考试期中我们时常去游城内的高标山。山在城内西部,那和它的名字所指示的一样,实在是高标在一切之上。”

自古以来,老霄顶就是嘉州城的主山,早在1400年前的北周时,山上就建有弘明观,号称道教名山。唐代改名开元观,北宋张君房记其形胜道:“开元观在层岗之上,下眺城邑,俯视江山,二水回潆,众峰环抱。”评其为“郡中之胜”,并非虚誉。有意思的是,张君房只说了那道观在“层岗”之上,却没说那层岗叫什么名字。直到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才叫出了山的大名——高标山。

至于老霄顶这个名字的由来,唐长寿认为,与武大内迁乐山有关。抗战时,时称“中国最美大学”的武汉大学为了躲避日军侵略,西迁乐山继续办学,在乐时间长达8年。而武汉大学在乐办学的地址,则选择了月咡塘毗邻的乐山文庙,开堂授课办学,桃李繁茂相继,武大扬英名于战时,著妙誉于四方。虽是国难之时,武大师生胸怀山河,登上老霄顶,远眺山川,三江汇流,滚滚东去,气势磅礴,凌云、乌尤以及嘉州古城秀丽的山水尽收眼底。以至于武大学生写回忆录,常常提及老霄顶。

“西南第一楼”美誉的由来

有文物专家考证:老霄顶公园始建于唐代,明代开始形成规模。公园内拥有大量古建筑群,古代文人墨客在园内吟诗作赋,赏花观景。宋代范成大登临后,吟诗赞道:“若为唤得涪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万景楼被称为“西南第一楼”,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老霄顶的古建筑群,虽历经风霜,但多次维修,依保存完好。1962年、1985年、1993年、2003年以及汶川地震后,乐山文化、建设部门对万寿观、万景楼、灵官楼先后进行过五次修缮。1986年,老霄顶古建筑经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文庙及老霄顶经省政府批准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万寿观大殿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系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木结构,梁上施有斗拱,华丽精致。万景楼位于万寿观大殿下方,始建于北宋,清代重修。系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建筑。灵官楼位于万景楼西约20米的石券门上方,建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原供奉有铁灵官像。坐东向西,系单檐歇山式屋顶,穿斗砖木结构。

在“5·12”汶川地震后,老霄顶公园内的万景楼、万寿观等建筑物的多根立柱出现裂缝,长廊阁楼的立柱出现倾斜,公园内部分建筑的青瓦也被震落,17米石护栏发生垮塌。报省里批准后,市政府出资近百万元,对公园进行维修、加固和危岩处理。

至于月咡塘、叮咚井,民间传闻倒是十分丰富。郭沫若曾在文中写道:“住在嘉定城里的人,怕谁都知道月咡塘前面有一眼叮咚井的吧,井房有榕树罩阴,清冽的水不断地在井里丁东……井内流泉的滴落时常丁东有声,因此便名叫丁东井。”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他(郭沫若同学吴尚之)的家就在月儿塘的丁东街。在城内是很有名的地点。那是在文庙的附近。文庙前面有两叠半圆形的泮池,池畔是砌着红石栏杆的。就因为这泮池的原故,在那文庙附近的区域就叫做月儿塘。”

如此看来,今天我们所说的“叮咚井”,前身该是“丁东井”。据唐长寿考证,叮咚井所在之处有一寺院,名“丁东院”,宋代时便已是一方名胜。陆游有诗为证:“一州佳处尽裴回,惟有丁东院未来。”

据载,黄庭坚来游时,曾把“叮咚井”改名为“方响洞”,一是因为先生求其雅致,二则因为先生当时所见乃是一水洞。当然有诗为证:“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更名方响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到明代,因地面积土增高,取水不便而砌红砂条石成水井一眼。明《嘉定州志》载:“方响洞,水从洞入,甃为大井。”一潭泉水成为一眼水井,一个水洞从此深藏地下。

虽然叮咚井历经多次改造,但一眼泉井仍然保留,至于叮咚井真正的位置,怕是只有“老乐山人”才真正知晓。

乐山文庙紧挨老霄顶公园,文庙如今尚存有泮池、棂星门、圣域、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是乐山现存为数不多、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群之一。该建筑系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盖琉璃筒瓦,鳌角飞翘,庄严古雅。

幸好,虽历经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变迁,这些代表古嘉州历史与文脉的建筑物依然留存,以至于我们能够在散发着泥土味的红砂石中,去寻找过去的痕迹以及乐山的历史。

延续古城的历史与文脉

一座亭台楼阁,一幢古代建筑,一条林间小道,蕴含着城市的过去以及人们的回忆。

今天,老霄顶及文庙片区即将“变脸”之际,我们近距离地与建设者和设计者接触,倾听他们的感悟,如何在建设中保留历史的痕迹、延续城市的文脉。

以“打理”、“提升”、“做靓”为设计指导思想,以“亲近自然、拥抱人文”为设计理念,巧用现有环境,植入不同文化主题,把文化变为社会的娱乐消遣,有目地性地对社会遗产创造利用,促使财富经济向生命经济的转换——这是设计师作出的总体定位。

老霄顶公园:项目设计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构筑物基础上,新设计了环山游步道,并以架空木栈道形式出现,从而把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对公园的两个入口进行了改造,赋予更浓厚的文化内涵,强化其出入口景观的地位,并对进出公园的交通进行了梳理和靓化,增强了公园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最终达到“亲近自然、拥抱人文”这一设计主题思想。

叮咚井承载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改造后的叮咚井庙前广场,通过对现有地形梳理,将原有略显杂乱的场地做靓,并使之成为文庙的延伸部分,将文庙文化进行延伸,作为城市街道和文庙的过渡,兼具城市休闲功能和街道引导作用。

如何在改造提升中体现文化内涵?建设者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是对孔子文化的挖掘。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以孔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题的文化浮雕墙,位于叮咚井庙前广场一侧,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在乐山文庙的中轴线上,以孔子雕塑作为主题雕塑,与叮咚井形成景观对景。雕塑前结合大成殿的柱础和孔子八德,以及景观地雕与御路,使得文庙的元素在中轴线上开展,让游人在穿行的过程中体会悠久的传统文化。

二是对名人文化的挖掘。整治工程大量采用蕴含人文文化的景观小品,通过树池、石雕、岩墙书卷等,展现与乐山老霄顶、文庙有关的名人雅事,再现黄庭坚、陆游的诗词,展示文化的内涵,提升公园的品质。在老霄顶公园内,原有的水池将用镂空雕塑手法镌刻栏杆,讲述老霄顶古往今来的传说故事,使游人可游、可读、可休憩。公园内新建沫若亭,将沫若文化与公园文化相结合。景观墙以艺术形式展现,不仅具备挡土滑坡的功能,还具备艺术观赏等社会功能。岩壁书卷则体现古代文人的作品集为设计精髓,兼顾护坡等功能。石雕、地雕则雕刻反映人文文化的作品,使公园的文化氛围达到新的层次。

三是对古建筑文化的挖掘。整治对老霄顶公园的东西两道大门进行改造,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为牌坊,增加公园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在上山梯步道沿线,安装具有复古风格的石灯。大量采用砂岩、板岩和花岗岩三种材质,砂岩运用在老霄顶公园内,板岩则用于通往公园的主要通行道路上,花岗岩则用于文庙庙前广场部分。为了突出老霄顶公园独特的文化背景,使新景观与原景观有机结合,同时也为了弥补红砂岩质地较软的缺点,建设者采用厚度在80以上的红砂岩。通往东门的道路兼顾衔接文庙,并且考虑有车行通过,因此采用古朴自然且质地较硬的板岩,并且对板岩表面进行处理,形成丰富的地铺艺术。

当然,现在的改造提升,是为未来开放文庙奠定基础。届时,作为承载了乐山历史与文脉的书香之地,将会再现于世人面前。人们行走此地,但凡与此有关的名人轶事,或记录于墙,或镌刻于碑,也许能够唤起世人对乐山历史与文化的追溯。

新闻推荐

张英豪彩墨主题画《华夏春秋》开展

本报讯(记者曾文石元清)7月25日,乐山著名画家张英豪的彩墨主题画《华夏春秋》部分作品在市文化馆展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赖淑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和平,副市长徐建群等参观了画展。...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