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手记:长袖善舞说非遗

乐山日报 2013-09-01 13:28 大字

王京川

1000万元,这是峨边彝绣的2020年利润目标。在很多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看来,这个数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如果把它与彝绣产业化曾经的“一张白纸”比较,其中蕴含的意义,非同一般。 

作为彝族群众长期以来“自己穿、自己用”的一项生活必需品,峨边彝绣的传承过去只能通过口口相传,藏在深闺无人识。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逐渐被峨边各方所充分认识并付诸实践。彝族妇女马黑芳芳的成功,无疑为其他彝族妇女增收奔小康点燃了希望之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基础,也是地域文化形成特色品牌的文化底蕴。在乐山市,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0多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6人,市级传承人52人。这其中,既有在乐山广为人知、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纸乡秧歌、西坝豆腐、苏稽香油米花糖、跷脚牛肉汤,也有长期流传一地的榨鼓草把龙、川剧“嘉阳河”流派、金钱板、三雄夺魁、峨眉草席龙、喔山号等,还有深植民间、随时间流逝变得鲜为人知的毛坪山歌、联箫舞、船工号子、宋笔、克斯、换童裙…… 

保护与传承,从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大课题。乐山市200多项非遗项目中,能在市场大潮中长袖善舞者,少之又少。静态传承与活态传承,二者最重要的区分,便是群众基础的厚实和市场化的高低。在此进程中,如果能将“非遗”项目开发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既可以在合理开发中维护项目,又可在市场运作中形成全民保护的意识,从而实现“非遗”项目保护的良性循环。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要让“非遗”薪火相传,加强宣传、提高意识必不可少,落实政策、提供支持也是题中要义,更重要的一点,要建立起科学、长效的保护机制,让非遗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提升市场化的生存能力,才能让乐山市200多项“非遗”顺利传承,不至于在历史的风尘中慢慢湮灭。

新闻推荐

近年来乐山市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管理理念加大管理力度城

近年来,乐山市城市管理工作创新管理理念,加大管理力度,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作为全省首批数字化城市建设十个试点城市之一,乐山市投资1098万元建成乐山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整合全市11个县(市、...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