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之花绽放“小西湖”

乐山日报 2013-05-12 19:34 大字

风景如画的五通桥古镇永利川厂旧址———新塘沽耗时30年制作的根书《百家姓》西坝古窑出土的瓷器集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文化街区——桥滩■周杰  本报记者  谭大联  代世和

4月26日,参加“五通桥小西湖艺术村项目专家咨询会”的3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踏着古朴的青石路面,嗅着悠长的盐卤气息,实地考察五通桥的人文地理。

“数公里的临水半边街,众多的古码头,近千株参天黄葛树,这些在国内绝无仅有。”“千年的盐业文明传承,数百年的书画发展历史,这种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可复制。”“岷江、涌斯江、茫溪河川流而过,四面环水的桥滩风景秀色可餐。”……追寻千年盐城的文化记忆,感触“三江”流动的脉搏,五通桥独特的人文风貌让专家学者们赞叹不已。

嗅着盐的气息前行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追逐盐的历史。”七八十年前,地理学家任乃强分析古人类迁移路径后作出论断,“人类文明是嗅着盐的气息前行的。”

秦惠王时期,李冰在牛华镇红岩子开凿出中国第一口盐井。随后盐卤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发达的水上运输,揭开了五通桥悠悠两千余年的盐业文明史。

“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辘轳井相连”、“脚踏圆刀二百斤, 凿断千山万山脉”、“井深一丈千黄金”、“挽歌彻夜马群嘶”、“日落昏黄万灶烟”……井架林立,输卤笕竿蜘蛛网般交织,笕竿的尽头是热气腾腾、浓烟弥漫的灶房;上千船只和竹筏停泊在小西湖上,来往的还有一路铃声的马帮,直接和间接盐工达到七八万。

翻阅五通桥的历史,就是翻阅百转千回的盐业史。五通桥“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凿井煮盐”,到1521年用顿钻技术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竖井;到清道光和抗战时期,“川盐济楚”和“民国中央盐务总局”驻桥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再到真空制盐的发明和四川首支股票“川盐化”的发行……这里承载和记录了中国盐化工业发展的脉络,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时至今日,“盐卤”产业依然是五通桥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盐业兴,则五通桥兴。五通桥古建筑具有浓烈的盐业文化特征、山水城市特征,以及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等特征,目前完整成片的古民居街道有10多条,包括古民居在内的“建国前不可移动文物”仍有200多处。抗战期间,天津永利川厂内迁入桥,开启了五通桥盐化工业的新纪元。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诞生在这里,神奇的“中国.五通桥毛霉”在这里孕育。永利川厂旧址——新塘沽,成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民族盐化工业遗址。同期迁入五通桥的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川康毛纺织厂、中国交通银行、上海美亚丝绸厂、岷江电厂等,跟以后“大三线建设”期间建设的东风电机厂、亚西机器厂等,形成了五通桥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址。

盐,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五通桥的历史。盐,让五通桥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延续了历史的辉煌。2012年,乐山(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盐的传奇仍在小西湖畔精彩演绎。

追寻千年的文化记忆

盐业昌盛,文化繁荣。经济与文化总是携手前行。追寻千年的记忆,找寻五通桥城市的文化符号,保留历史的痕迹,传承盐业文明的精髓,成为历届五通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

2009年,消失10年的浮桥重现小西湖,让无数五通桥人欢呼雀跃,桥通当天万人踏桥的盛况至今让人津津乐道;2011年,再现盐商建筑风格的桥滩竣工投入使用,木楼、雕花静静地向世人述说着五通桥古老的盐业文明;2012年,根石家博览园破土动工,独具特色的根书画艺术、岷江奇石和西坝古窑将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追寻记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静态的“符号”,更有展现五通桥盐文化品牌的民俗活动。

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始于清顺治年间,鼎盛于清咸丰年间,是五通桥地方文化定型的标志和展示的大舞台,现在已发展演变为集经济贸易、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为一体的五通桥龙舟文化节,享誉川内外。每次龙舟大赛的盛况,都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涌斯江两岸人山人海,欢呼声、助威声响彻小西湖畔。连续举办了20多届的“小西湖之秋”音乐会,也成为五通桥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书画联展、千人“贰柒拾”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一次次为“小西湖之秋”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小西湖之秋”活动,已不再是一场“孤独”的晚会,而是五通桥文化展示的大平台,市民共享文化盛宴的大舞台。

2009年,一本重现五通桥历史的《小城之远》面世;2011年,一本以盐为密码破译了尘封的五通桥历史文化宝库的《千年盐城五通桥》出版。两本书客观地展示了五通桥在中国井盐史中的辉煌成就,探寻了躲藏在历史深处的诸多精彩传奇。

收集、整理盐业发展史料、文献及历史图片,撰写《五通桥盐业文化发展集萃》;依托区内盐化工龙头企业,筹建盐业文化博物馆,恢复制盐作坊、盐井架、天车等古盐场设施及古盐商住宅标志性建筑;争取将永利川厂旧址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泛开展“桥字牌”大赛等发端于盐文化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五通桥追寻记忆的脚步还没有停歇。

成就大佛脚下画家村

五通桥盐文化源远流长,由盐业文明带来的亚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清中叶时期,五通桥盐商始崇书画之气,开启了五通桥书画之先河。抗战期间,一大批书画名家如徐悲鸿、丰子恺、关山月、张大千等先后到五通桥写生办展,留下了《长桥卧波》等表现五通桥风光的书画作品,把五通桥的尚文风气推向了极致。上世纪七十年代,五通桥培育和造就了吴承之、李琼久、李道熙、何康成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人才,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名的已故书画大师李琼久先生,禀承家乡的山水灵气,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苍劲奇拙、热情奔放、高洁沉静”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嘉州画派,作品享誉海内外。

2000年,五通桥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书画展,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办展的县级单位。2001年,五通桥书画展又在香港中华文化城举办,引起香港文化及美术界极大关注。

五通桥代代相传的人文底蕴,哺育了一批又一批乡土画家,涌现出了卜敬恒、何廷光、杨循等书画优秀人才。而在数以百计的书画作者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其中大部分成为嘉州画院的重要画家,有20余人加入了四川美协、书协,有4人加入了中国美协、书协。五通桥因此赢得了“大佛脚下画家村”的美誉。

寻常巷陌,书画作品随处可见。“大佛脚下画家村”,名符其实。

产业助推文化强区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成为一个地区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全国上下奋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五通桥区制定出台了《中共五通桥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努力构筑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地位。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谁的决心大,谁先付诸实践,谁就能抢占制高点。”五通桥区委书记梁杰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传承五通桥悠久的盐业文明史,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以建设工业强区的信心和决心建设文化强区,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全区经济长久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区又一强大的经济支撑。”

独具特色的根石家博览园正在加快建设,“小西湖艺术村”项目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推进文化园区建设,五通桥已迈出铿锵步伐。

展望未来,五通桥将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推进沿河、沿街风貌立面改造,在朝峨洞沿线打造体现五通桥盐业文化特色的壁画视廊;在沿河两岸大量种植黄葛树、柳树和三角梅,建设沿江沿河景观视廊;推进文化与旅游、政府与市场、策划与宣传“三大良性互动”,定期举办“小西湖之秋文化艺术节”、“西坝豆腐美食节”、“小西湖书画艺术节”和“小西湖古镇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不断做大文化产业“蛋糕”,整体提升本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大佛脚下,小西湖畔,文化之花将与循环经济之花竞相绽放。

(图片由五通桥区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乐山市至乐路站前大道道路总长度米宽米该大道建成后将

乐山市至乐路(站前大道)道路总长度1100米,宽100米。该大道建成后,将有效疏导成绵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和长途汽车站带来的巨大人流量,同时加快青江新区的建设步伐,推进乐山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