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材施教育栋梁 德艺双馨成典范

金融投资报 2013-03-13 23:35 大字

卢建波

马一平作品《血与火的洗礼》 布面油画 405×156cm原作1986年,2008年重画

马一平作品《难忘的征途》 布面油画 140cm×120cm1978年

马一平作品《2010·桃源》布面油画400×180cm2010年

本报记者 卢建波

在马一平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交织着三重身份,一是绘画,二是教育,三是行政。很多时候,后两者的影响盖过了前者,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像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叶永青等这些重要的艺术家,早年都曾受过马一平的教诲。但就绘画而言,马一平先生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缺席者,实际上他的绘画理路可以视为中国当代绘画观念演变的一个基本浓缩。

近日,《金融投资报》记者一行人专程前往川音成都美术学院,聆听马一平先生讲述了自己学画、任教的故事。

·人物简介·

马一平, 1941年生,浙江龙游人。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并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长。1981年加入中国美协,曾任四川美协常务理事、重庆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自1965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览,关为多国藏家收藏,多次获全省全国奖项,其中大型丙烯壁画《血与火的洗礼》于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从教五十载 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30年代,马一平的父亲曾在杭州艺专和北平国立艺专习画,抗战爆发后来到四川发展,马一平的绘画启蒙之路也从这个时候开始。马一平说:“我父亲并没有刻意要求我学画,但在那个时候,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很难不被影响,所以在家庭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我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绘画天赋的马一平,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认定自己这一辈子就应该是画画的。13岁那年,初中毕业马一平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美院附中(当时的西南美专附中)。马一平说:“因美院办附中是个新鲜事物,过去的艺专不曾有过,当时我父亲误以为会分专业,还建议我为稳妥起见填报雕塑。”附中毕业时,尽管当时的领导号召大家报考工艺美术专业,但从小就对色彩有着浓厚兴趣的马一平,却坚持把三个志愿都填写成油画专业,这也是马一平为何选择油画,而非国画或雕塑的原因。

进入四川美院后,也就是在马一平上附中三年级下期时,正好碰上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鸣大放和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他的一批老师一下子变成了敌人,他们这批附中的学生也卷进这场政治波澜,所幸的是他们作为中学生并没有被划为右派,这才使得马一平在四川美术院接受了8年的正规的美术教育,直到1962年从四川美院油画系专业毕业。正是这8年的专业学习,为马一平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让马一平恨透了这种生活,巴望着毕业能远走高飞,并为此谋划着这辈子怎样去做一个边陲画家。在196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毕业时,马一平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生活了8年的四川美院表现出了急于挣脱的迫切之情。然而,等待分配的过程中,马一平曾经的班主任说:“你恐怕出不了校门,学校已决定让你留校任教。”在那个年代抗拒组织分配可是个不可想象的罪名,就这样,马一平初始的燥动与苦闷渐趋缓和,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着充当一名教师的未来命运。“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眼睛不敢看台下的任何一个学生,半学期下来眼睛才敢与学生目光对视。准备了几个晚上的内容,还一边讲一边提心吊胆怕讲不满45分钟。”马一平说,真正走上教师岗位后,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挺适合当老师的,他能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授课,学生也没有将他视作“另类”,反而非常喜欢他,再加上他自己也能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因此一教就是五十余年。

如今当了五十余年教师的马一平,可谓桃李满天下,一批蜚声中外活跃于当代画坛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诸如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刘虹等艺术家,早年都亲历过他的教诲。不仅如此,他那天生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大家的风范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探索前进着的同行及后人们。

据了解,马一平先生作为享誉国内外的艺术教育大家、著名艺术家,他教书育人五十余载,其人格品德早已为众人所叹服。其博大胸怀,极具魅力的人格,开拓创新的主张,既秉承优秀传统教育精神,又积极倡导开拓性实践和创新,给莘莘学子提供信息的最大化、知识的最大化,人格德行、创造能力培养的最大可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马一平就以支持学生拓展思路创新艺术而传为美谈。他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艺术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体系。在2009年出版的《21世纪中国高等学院美术与设计教育教材》丛书中,他编著的《绘画色彩教学》,在广大学生和从事色彩教学的教师中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反复学习的指导书籍。

德艺双馨 艺术成就非凡

在马一平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交织者三重身份,一是绘画,二是教育,三是行政,但很多时候,后两者的影响盖过了前者。当然就绘画而言,马一平先生并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缺席者,实际上他的绘画理路可以视为中国当代绘画观念演变的一个基本浓缩。

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美渝撰文指出,审视马一平几十年来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和大型壁画三大类。马一平的风景油画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强调画面构成的唯美追求与构图形式的多样化。马一平的每一幅风景油画创作,几乎都有一种新颖独到的形式构成,因对象的不同总有不同的构成形式呈现画面。事实上风景油画在视觉艺术中把形式构成提到首位,正是艺术上深度追求所在。形式构成是创作者主观思想介入画面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成了对客观物象的直接搬移了。其二、采用圆球或圆柱体的概念提炼画面主题物象是马一平风景油画风格中又一明显特征,这一特征使得他所刻画的对象与原有的物象拉大了距离,具有主客体高度融汇冶炼的艺术效果。他笔下的山、水、树、屋、人物经过圆的概括和处理,就已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直接进入到精神性的意象世界。其三、善于从平凡芜杂、波澜壮阔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物象中提炼出诗的意境、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其四、他的部分风景油画已进入到观念的追求。马一平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个庞大的风景系列《大地无言》承载着明显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反省启迪意识。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一发人深省的主题在《大地无言》系列中得到形象的诠释。这批作品既是风景画,同时又有观念的传达,这是近年来马先生风景油画创作方面的深度展现,同时也应看着是马先生油画创作又一个阶段的“变法”。

实际上,除了风景油画,马一平的大型人物壁画和人物油画创作亦获得重大成就。陈美渝教授认为,马一平的壁画、油画人物作品,亦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英雄主义题材,一类是草根生活题材。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的巨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与翁凯旋合作获四川省一等奖的《轻纱颂》就是他英雄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品。巨型壁画《血与火的洗礼》原作全长57米,落成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之中,全画分为“山城迷雾”、“铁窗烈火”、“狱中迎春”、“悼念战友”、“热泪红星”、“血沃大地”、 “冲破牢笼”、“奔向光明”八个段落。该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全国美展银奖,是因为全新的艺术形式突破了此前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红、光、亮,高、大、全的概念化、公式化的陈旧模式。

除以上两代表作外,尚有《风云1945》、《怀想·红岩之光》以及油画《重庆谈判》、《黄遵宪》、《虎门销烟》、《难忘的征程》等作品构成了马先生英雄主义题材的悲剧美学主题系列。

实际上,近年来,马一平先生在日理万机的院长职位上竟两次挤出时间赴新疆采风,并创作出一批与昔日风格迥异的少族民族题材的人物油画作品,这批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作品刻画了一群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维吾尔族老年歌手的感天动地的音乐人生。例如《动地长歌——木卡姆》一号、二号分别刻画了近20年逾古稀的维族老人,在夜色笼罩的沙漠中或跪或坐,手中持琴或击手鼓,引吭高歌、大嘴开合,或闭眼仰头朝天,或扭身侧首面地,画面充满激越的动感。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歌唱,完全是胸中郁结的情绪洪流的爆发与宣泄。马先生生动、准确地捕捉到木卡姆演出者从身体内部渗透出来的激情与热血,并将这群老人的演唱形象和情态塑造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这类人物作品虽不属英雄主义题材范围但却有英雄主义情结。除英雄主义题材外,对于生活中平常人物的描绘,马先生是唯美的追求中带有随和自然的生活情趣和强烈的幽默感,如《乡村木匠》、《回归·新缘》 《2010·桃源》、《开花时节》等作品均属此类。

陈美渝教授认为,纵观马一平各个领域的所有创作,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的重视。此外马一平的所有创作范围涉及之广和在各个领域的深度都让人惊叹,一般来说画家大多会集中在某一领域,而马先生则是横跨了人物、风景、壁画、油画几大领域,并在几大领域中自由歌唱,这种高能量的显现是马一平区别于许多油画家、壁画家的又一重要特色。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征订:028-86968486

新闻推荐

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助力四川经济

(上接1版)应急贷款,是国开行为支持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灾难等而积极创新的产品,在助力各地抗灾救灾中多次发挥积极作用。负责芦山地震应急贷款业务的国开行四川分行客户五处处长陈红向记...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