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门村的脱贫“后时代”
■记者陈兴鑫方方
谷雨后的马边彝族自治县镇江庙乡石龙门村,递层而上的山坡林木葱茏,农家圈舍中生机勃勃,通村公路上的太阳能路灯蓄势待发,等待着夜幕低垂时照亮村民们的回家路。
“现在住在村里,心安,平安,什么都安逸,这要感谢我们的公安哟。”今年78岁的村民杨忠玉一边做着家务活,一边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眼中家乡的变化。“有他们在,甩掉穷帽后的我们心头踏踏实实,日子也是越过越有信心,越过越有盼头。”
杨忠玉口中的“他们”,是来自市公安局的驻村工作队。
“乡村发展靠产业、靠人才!整村脱贫后,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成为我们帮扶的关键词。”石龙门村“第一书记”陈伟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做好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市公安局驻石龙门村工作队将重心转向巩固提升,帮石龙门村搞好产业、建好班子、抓好基层治理,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筑强持续发展的“蓄电池”
建档立卡贫困户袁福才是一名“90后”,看到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在外打工多年的他萌生了回家挣钱的想法。“村里现在发展形势这么好,我也想好好干出一番事业。”袁福才说。
可说着容易做着难。一直从事建筑、餐饮行业的他,“跨界”搞农业,缺技术、差资金,信心足够却资本不足。犯难之际,驻村工作队为他送来了“及时雨”。
“工作队又是给我讲政策,又是请专家教技术,从起步之初就帮我出谋划策,有难题第一时间帮我解决,我不再畏手畏脚,甩开了膀子干。”袁福才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申请通过小额信贷5万元、获得“6+X”名优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补助5万余元,喂起了鸡、养上了猪,一年下来收入10万余元。“现在我养的鸡存栏3000多只,自繁自养的猪也近百头,还试种了2亩果树,鱼塘也挖好了基础,今年收入肯定还会增长。”
产业是实现脱贫增收的根本。为进一步夯实群众发展基础、实现持续增收,驻村工作队用好用活政策,积极协调、帮助村民建好产业路,邀请农业专家进农家、办夜校,“手把手”教技术,牢固产业根基。如今的石龙门村,已有白竹1310亩、茶叶1300亩、柳杉3000亩、(紧转第3版)(紧接第1版)皮球桃303亩、猕猴桃300亩。2019年,全村114户、50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9184元。
“现在,荒坡变绿了,地里的产出多了,懒汉都干活了,日子巴适哦。”杨忠玉说。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和风气
7年前,村民莫口依虎放弃省外务工优越的工资条件,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从村党支部副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这位“90后”彝族小伙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村‘两委’能力提高了,眼界拓宽了,作风更好了。”
乡村发展,“领头雁”是关键。为给石龙门村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驻村工作队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创新学习载体、畅通交流渠道、优化引导方式,做好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激发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完善村级治理制度体系,让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更好为群众服务、为全村发展出力。
“驻村工作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开展了很多能力培训、教会了我们不少好的方法。现在村里干部结构更优化了,精神气更足了,服务意识更强了,干群关系也更密切和谐了。”从2007年起就担任村干部的石龙门村主任梁兴元对村干部的变化感受最深。他告诉记者,如今的石龙门村,村“两委”发展思路明,村干部脑勤、腿勤,带领全村村民发展有激情、敢担当、讲奉献。
村“两委”在变,村里的风气也在变。
“多亏了这些来帮扶的警察同志们,现在我们村环境好、治安好,人勤劳,大家和和气气,娃娃有文化懂礼貌,越住越舒服。”杨忠玉心中充满感激,对自己的家园更是赞不绝口。
为让好风气常驻石龙门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公安优势,强力推进“六进六边”,加强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宣传,正面引导村民遵纪守法;积极配合村“两委”,举办坝坝会、户长会,开展“阳光问廉”“群众说事”;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深化扫黑除恶,努力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甘国江)1日,记者从四川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乐山分中心获悉,为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该中心近日向马边...
马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