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书写与多重笔法的有机融合

四川日报 2020-04-24 06:06 大字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

□峻冰

女作家林雪儿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源于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在马边彝区脱贫攻坚见闻”(封底语)。无疑,它撷取了一个颇具主旋律色彩的题材。但我们不得不说,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关乎题材与意境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之序两次提及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所著长篇小说《万物的签名》。书中女主人公阿尔玛·惠特克是一位勇敢睿智的植物探险家的女儿,年纪轻轻就成长为知名的对苔藓类科目很有研究的植物学家。尽管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由事业带来的骄傲、执着、自信、无畏与由平庸外表所掩盖的欲望、激情、自卑、孤独的交错混杂导致了似难避免的巨大挫折;但她在植物的世界里,却发现异于人世间转瞬即逝的时间,历史与进化并不曾消逝,万物在大地上嬗变延展时清晰地留下了自己的签名。

有似于此,《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塑造的男主人公,中纪委下派扶贫干部,常把伊丽莎白的《万物的签名》随身携带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林修,则在两年的时间里,用赤诚的心灵、鲜活的生命及血浓于水、“天下兴亡,我有责”的使命担当,于偏远的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小山村里,以雪鹤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写下了又一本带有东方神秘色彩和本土现代意味的《万物的签名》。一如书序所言:“《万物的签名》,万物在大地上签名。两年,他用脚在雪鹤村的土地上签名,用心签名”。

不难看出,有意识形态观念的《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并非观念的传声筒,亦不是口号化串接;它以“润物细无声”的秀美笔触悄然深入人物内心,着力描画汉族扶贫干部融入偏僻山村,与少数民族百姓交真朋友,将心比心,以情换情,用坦荡真诚的言行生动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人格操守。

地域文化嬗变

既然是写发生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这块土地上的事,《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自然要立足本土地域文化语境。作为某一区域传承至今、源远流长又颇具特色且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含蕴生态文明、民俗礼仪、日常习惯等诸多方面;它与在地自然环境融合渗透,为之打上鲜明的本土烙印。其地域概念可大可小,个中要素可单一亦可多样,且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发展演变。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境内,为乐山市宜宾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接合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金山银水”之美誉。但因区位偏远,交通不畅,现代生活气息还较落后,尤其像《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所注目的雪鹤村这样的深度扶贫对象更是如此。随着扶贫干部林修等人的到来,无私关爱、男女平等、利他原则、服务意识等现代文明要素被切实融进稳固的地域文化,乡民们自觉不自觉地克服“小我”意识,并激发出蓬勃的公义精神和“大我”情怀。《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写出了雪鹤村被林修们新植的与扶贫相关又疏离的现代文化因子,将与原生态的自然美景、祖辈因袭的生活习俗所织就的地域文化一起传承流变。

多重笔法融合

作为长篇小说,也因为是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自然要采用长篇小说的惯用笔法:大量的个性化对白、真切感人的心理描写、叙事时空的适度跳跃、宋元山水画般的写意、富有抒情意味的写实等;它们共同建构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与题旨深度。难能可贵的是,显应擅长诗歌、散文创作的作者本人,亦自觉不自觉地将诗的笔法与散文的笔法有机融合于小说的笔法中。

在序中,“眼光反复抚摸那些在晨光中静谧的房子”“把自己站成一棵树的样子”就是诗。而下面同是序中的文字,则更像散文:“林修翻开《万物的签名》第一句:‘阿尔玛·惠特克,与世纪同生,在一八○○年一月五日滑入我们的世界。’两年前他刚来时读的这一句,也是在这样的秋天,下着雨,山上雾岚来去。”

毋庸置疑,诗歌笔法与散文笔法的恰当运用,可让小说语言更有韵味,更易触动读者心弦,继而引人想象、联想,启人深思、回味。

概言之,《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语言是清新自然的,跳跃着女性作家柔美的个性。但用此种风格的语言去把握宏大的时代主题和历史文化题材,有时也会力所不逮。倘书中有些语段更富文化的含量、有更深邃的哲学思考;个别词句在讲究明快流畅之后又适时适当凝重,思维的触角尽可能伸得更远;在地人物对白更为口语化、方言化,并更能体现人物多重组合的性格特点,《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便可能会更具审美魅力,更会激起阅读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

新闻推荐

打好金融“组合拳”助力复工复产

金融机构实地走访企业,了解资金需求。■记者祝贺文/图加强政银企对接、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减...

马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