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明王寺悬佛之谜
2001年,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永乐溪明王寺悬佛揭开神秘面纱,重现天日。悬佛由此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等国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笔者遍查史料,寻访收集当地流传故事,发现马边明王寺悬佛有四大谜团。
谜团一
选址建庙,何人所为?
据当地志书记载,明王寺修建至今500余年,但究竟是谁选址于此,至今还是一个谜。
当地民间传说,明朱瞻基称帝的宣德年间,有应文、应能、应贤3个和尚与一个老道、一个道童来到马边永乐溪一带,信步原野,登山赏景,月余不去。一日晨曦初露,5人来到永乐溪五龙山顶峰,展目四望,只见群峰耸峙,山峦重叠,林木遮天,苍翠如黛,云飘雾绕,山岚轻移……和尚举目遥望主峰,脉连峨眉,远处一座山坪坝,坝中灵气涌动,不觉叹道:真乃地灵人杰之地。
下山后和尚召集乡民相商,决定捐银3000两,在那平坝上建一座牛王寺,乡民欣许。可月余后和尚道人他往不归。天顺末年,又来了一个自称海金的和尚,说是受师尊之托来此修建牛王寺。
海金和尚组织乡民几经筹措,于成化二年动工兴建牛王寺。但因原料、劳工等问题,工程时断时续,时建时停。到弘治初年,几间主殿才完工,安放好各殿佛像后又请来和尚做开光法事,牛王寺的建筑才告完成。
从上面看,选址之人应是应文和尚,可应文和尚是谁呢?“牛王寺”更名“明王寺”的原因是什么?
谜团二
建文帝避难之地?
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明王寺周围山水好,是藏龙卧虎的地方,500年前明朝的一位落难皇帝就在这里念经礼佛。这似乎从史书记载的“靖难之役”里建文帝离京逃难,袈裟芒履,遍游名山大川和古刹旧庵的故事相吻合。史料还记载着建文帝落难期间往返于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于正统年间回宫,回宫前写了一首很伤感的诗:“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限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而明王寺所处之地正好是西南的小凉山。
那么,明王寺到底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当年流落西南的避难之地呢?
传说中提及,明王寺的选址之人是应文和尚,到弘治初年才建成。数年后,又有一鹤发童颜的老和尚带领两个中年和尚来到寺中,邀众僧于禅房,谈经论道,畅言名山大川。之后,老和尚问众僧:你们知道建这座寺庙之人吗?
寺僧争先恐后地说,宣德年间来了应文等3个和尚和两个道人,那个应文和尚身材魁伟,说话声若洪钟,诗词歌赋、水墨丹青信手可成……他说这里主山脉连峨眉,5条小山脉汇聚,是五龙归位的地灵人杰之地。遂捐银建寺,寺建好做了开光法事后就在这里念经礼佛,剃度有缘之人,大概两年间,寺庙香火旺盛时应文和尚就离开了……
老和尚听罢说,那应文和尚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二儿子,即皇太孙明惠帝朱允炆,因被叔父朱棣夺了皇位,蒙难来此,捐银建庙。
建文帝于1402年拔刀欲自刎时被掌管太监王钺所救,与两个忠臣及十多名太监剃度从宫内暗道出京的事史书有记载。但明王寺是否就是朱允炆避难之地,至今没有文字记载和有力证据。明王寺所在的村叫永乐村,似乎和明朝以及它修建的年代有些关系。
谜团三
明王寺建筑的军事原理
据老一辈人讲,明王寺的建筑在寺庙建筑中也有独到之处,隐含军事原理。
据省内专家考察,明王寺内建筑多为仿古希腊式的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属城堡式的。远看是堡,近看是庙,堡庙结合,造型独特,做工精细。殿堂画栋雕梁,柱上雕龙条条熠熠生辉。殿外那7米多高的卷棚式钟鼓楼耸立于城堡正门之上,晨钟暮鼓,声震数里。
遍游全寺,不难发现该寺是城堡环寺庙,庙在城堡中。在明王寺佛城堡门眉两侧阴刻着一联:“名垂宇宙,望重千城”,至今清晰可见。
谜团四
悬佛从何来?
在明王寺众多佛像中,犹其让人惊叹的是殿内悬于中梁和穿枋之间的18尊石刻彝族彩饰神像,独具特色,不但具有科学价值,更具有史料价值。
从前面所述可以看出,明王寺修建之时并没有彝族佛像,那悬于穿枋上的18尊彩饰彝族佛像又是何时出现的呢?为什么要悬挂在穿枋上?
笔者查阅史料,多方求证,寻访老者,初步得出一些结论。原来,万历初年,汉彝联盟和好,为了表示汉彝永远团结,从此共处一室,亲如一家,尊重彝族同胞意见,在明王寺内供俸彝族先人神像。又因彝族习俗中神像都是供在楼上的,所以就把彝族先祖神像悬托在明王寺内佛殿的穿枋之上,至今尚存。这不但让彝族悬佛更具迷人风彩,而且更添神秘色彩。
明王寺历经数百年至今,几易其名,经过无数次新建、扩建、改修、装饰,现在虽然仅存几个殿堂、钟鼓楼和灵池,仍然游人如织,是马边一处旅游、考古胜地,也为源远流长的乐山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屏甯立文/图)“终于拿到钱了,可以回去好好过个彝族年了!”11月6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彝族申请执行人阿克石布从翠屏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手中接过5万元的执行款后,向法官表示感谢。彝族年...
马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