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空白”科,强“弱势”科;完善激励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口帮扶马边彝族自治县,让彝区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医惠病人仁爱彝区

乐山日报 2017-02-28 09:53 大字
■ 陈柯江

不久前,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住院外科来了一位特殊的病患,劳动乡柏香村的15岁女孩小艳前来进行钢板去除手术。去年暑假期间,小艳不幸摔伤导致右胫腓骨骨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帮扶马边医生刘明博士接诊后,采取损伤最小、创口最小的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结合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治愈小艳,开创了马边人民医院的先河。

自2016年4月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派业务骨干刘明、童欢2名医学博士,在为期9个多月时间里,充分发挥各自业务特长,克服重重困难,以高超的医疗技术服务彝区病人,以细致严谨的态度引领工作作风,有力推进了马边医疗事业发展,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好医技获赠锦旗

2016年7月,彝族患者阿克奴良来到马边人民医院,他紧紧握住驻守在这里的援彝医生刘明的手连声说道:“卡沙沙……”(彝语:感谢)

阿克奴良患“全身多发性巨大骨软骨瘤”已有30多年,之前到多家医院诊疗都没得到有效治疗。去年,阿克奴良本打算到成都华西医院诊治,但高额的医疗费以及往返成都的颠簸让阿克奴良望而却步。

刘明了解他的病情后,主动请缨,为患者进行骨瘤切除术。“这个病我有信心治疗,何必让病人折腾那么远呢。”刘明就在马边人民医院完成手术,最终治愈病患,此例手术在马边尚属首例。

“真没想到不仅能在家门口手术,而且钱也花得少,困扰我30多年的病痛终于治好了!”出院后的阿克奴良特意送来锦旗,交到刘明手中。

援彝期间,华西医生克服当地医院医疗器械短缺的种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积极带头开展各类医疗救护。在短短9个月工作期间,他们共接诊病人500余人次,完成和指导手术200余例,疑难病例10例。他们倾心治疗,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赢得了群众认可,还收到群众送来的7面锦旗。

传帮带授之以渔

刘明、童欢两位都是医学博士,一个主攻骨科、一个主攻消化内科。36岁的刘明还受华西医院委派,担任马边人民医院副院长。

援彝期间,他们克服边远山区交通、生活不便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马边工作生活。进入科室后,查房、讲课、手术成为日常。

他们坚持“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传、帮、带工作,从马边人民的医疗需求做起,带领医院骨科、消化内科实现“精细化”操作。同时还深入乡卫生院了解乡镇医院情况,对卫生院医生进行临床指导和疑难病例讨论。基层卫生院医生都说,华西医生使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引经验提质增效

除了业务工作,刘明更是为马边人民医院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引进华西先进管理经验,找准实现华西管理模式与基层医院管理改革的“契合点”。健全手术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使各科室在日常工作运转中更加安全和流畅。针对马边人民医院实际情况,刘明还指导规范处理病人,正确开立医嘱和病历,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设激励机制,根据工作表现情况、服务态度等进行考评,促使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刘明还协调马边医护人员到华西医院接受培训,解决人才提升问题。帮助受援医院组建“空白”科,强“弱势”科,让彝区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病人往返乐山、成都就医的负担。

“随着华西医院的不断帮扶,相关专家组的完善,以及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就诊流程的简化,马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会进一步提高。”马边人民医院院长谢蓉对未来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医疗扶贫也是重要一环。华西援助,让马边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升,解决了很多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满意度明显上升。

新闻推荐

72个“青年文明号”集中授牌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罗曦)日上午,乐山市年度省、市两级“青年文明号”集中授牌仪式在乐山大佛博物馆举行,对在省、市两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中,乐山市旅游商贸、公安消防、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

马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