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讲述助力脱贫攻坚故事

三江都市报 2017-01-11 00:00 大字

故事一 从“小白脸”到“小唐书记”

唐权是市投促外侨局派驻沐川县建和乡庙坪村的第一书记,1年多前刚刚来庙坪村时,村里的老百姓给他起了外号叫“小个子”、“小白脸”,而如今,他已是大家口中亲切的“小唐书记”。

“记得刚进村的时候,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又烂、又窄,让人无法下脚,单位送我去的商务车只能停在村口,上不了山。”看到这样的情景,唐权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有了目标的他,在市投促外侨局的帮助下,和村里一同商量制定了庙坪村三年规划蓝图,但部分群众的不配合,却成为了最大难题。

要脱贫,就要发展多种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唐权耐下心来做工作,不断宣传引导来改变乡亲的看法,消除他们的顾虑。有一次,为了说服村民杨泽书小额贴息贷款养羊,唐权与他谈了3个小时,直到凌晨1点才将他说服。

如今,村上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大户、一个又一个致富带头人孕育而生。多户贫困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多万元用于产业发展,贫困户唐祖友、杨世和、杨泽书的生态山羊养殖规模已达多头;贫困党员熊发伦的食用菌种植项目正干得热火朝天,每天都有多元经济收入;返乡青年童自林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修建圈舍平方米,吸纳贫困户会员户,养殖土鸡余只。

奔走在山路上,忙碌在田间地头,唐权和村里的老百姓交上了朋友,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小唐书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庙坪村的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林下生态养殖、食用笋种植、乡村民俗旅游等短、中、长期产业项目初步建成,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村活动阵地焕然一新,昔日“贫困村”已大变模样。

故事二 从修好桥墩干起

刘伟荞是市水务局派驻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乡永兴村的第一书记,同时也是一名毕业后义无返顾回到家乡奔赴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后书记”。

2年前,出生在马边的刘伟荞读完大学后回到了家乡,他说“这里有挣扎在贫困线上,对幸福生活满怀希望的父老乡亲。”成为永兴村的第一书记后,刘伟荞信心满满却又有些手足无措,面对村干部“白面书生能干什么事”的质疑,面对乡亲们期待又怀疑的眼神,他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走访中刘伟荞发现,村里的桥被水冲掉了桥墩,但每天依然有很多百姓骑着摩托车或步行,在桥上来来往往,桥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得到单位的大力支持后,刘伟荞和村干部一起行动起来,画图纸、做预算、搞施工,很快将新桥墩立了起来。从此他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村民们大事小事都爱找“刘书记”了。

村里的贫困户大多老弱病残,劳动力弱,这样如何才能脱贫致富?看到家家户户都有猪圈,刘伟荞想到了养猪,这一想法得到了单位的支持。市水务局援助万元以村委会的名义入股,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建起了年出栏量头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厂,贫困户每年有了分红。看到村里空猪圈多,刘伟荞又鼓励村民开展仔猪代养,由合作社提供饲料和疫苗,村民们代养仔猪就能赚取补贴,养殖基地为村里打开了增收致富之路。

“永兴村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却只零零散散种植了玉米,我了解后得知,这是工业园区征地留下的遗留问题,导致村民不愿意搞产业。”于是,刘伟荞和村里一起争取流转到土地多亩,引进种植大户,引导村民成立蔬菜合作社,打造起一片蔬菜种植区,让村民增收。

不仅帮助村民养猪、修桥、种菜,刘伟荞说,在市水务局支持下,雪口山乡多名群众的饮水用水问题得到解决,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得到解决,水利工程真正惠及到民生。

记者 宋雪

新闻推荐

省纪委机关“走基层送温暖”情暖马边贫困户

三江都市报讯(本史巫果)近日,四川省纪委领导一行,深入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镇珍珠桥村和劳动乡柏香村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走村入户调研督查脱贫攻坚工作,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困难,为进...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