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王寺三教并存之谜

三江都市报 2016-08-27 00:00 大字

明王寺悬佛资料图片本史巫果

明王寺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光明社区九组,距县城7公里。明王寺是少数民族地区一处极其重要的体现着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明清时期的寺庙建筑群。1998年3月经乐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国极其少见的三教并存寺庙建筑群之一,对研究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历史文物和开发旅游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明王寺坐西向东,背山面河。现残存可见的殿宇由西向东依次是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佛殿)和三清殿,三殿建筑面积约808平方米,大雄宝殿(佛殿)与三清殿之间是灵池,都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和围墙的部分条石已被拆除。

据史料考证,明朝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开始修建明王寺;三清殿、东岳殿、石神佛建于明弘治年至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2年);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扩建天王殿、钟鼓楼;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再建文昌殿、灵池及佛城堡,并形成了“城堡环寺建,寺在堡中藏”的建筑格局;1933年重建天王殿。寺院占地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

经仔细观察,在佛城堡山门上有刻于清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的“名垂宇宙,望重千城”8个大字。佛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大日如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左边是表智文殊菩萨,右边是表行普贤菩萨;大门两侧佛台上有18尊罗汉造像。佛殿四柱上和三清殿明间南北两侧的枋上留有神像被取下的痕迹。

据县文物管理部门人员介绍,天王殿内原有四大天王塑像;佛殿四柱上原有4尊悬托的童子石佛神像;三清殿内原同时供有道教的三清造像和佛教造像,南北两侧的枋上原有13尊悬托的童子石佛造像。

从佛殿和三尊佛像以及《重修诸殿佛像碑记》《修佛城堡碑记》等碑文中得知,明王寺属于佛教寺院,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从三清殿的殿名和碑文记载中得知,三清殿是道教供奉神像的殿堂,是道教寺院;从《建文昌殿碑序》和碑文叙述中得知,清道光年间再建文昌殿,文昌殿是儒家的殿堂,属儒教寺院。

据资料记载,儒教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推崇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佛教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反对杀生和自杀,倡导护生,鼓励行善勿恶、忍耐戒欲。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和《南华经》创立的宗教,奉老子(老聃)为教祖,它是中国本土宗教,崇拜多神,认为万物有灵,信仰天帝和天命,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讲究修身养性。

儒、释、道三教本来是自成一体的三类不同的宗教,为何在一座寺院中尽然出现儒、释、道三教并存,建筑布局上既相对集中又相对分散和独立的现象,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在明王寺,存在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建筑和宗教活动,或许也是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的产物和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三位一体,这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它反映出了中国人共存共荣、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进步。

新闻推荐

“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江都市报讯(本石巫果黑来阿沙)日前,马边彝族自治县送文化下乡活动走进该县中心敬老院,文艺工作者们为老人们表演了歌舞、相声、小品、魔术、器乐等文艺节目。为丰富彝汉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