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新马边
■ 梁小平 陈柯江
2010年以来,综合扶贫开发的“春风”吹拂小凉山,为马边彝族自治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3年来,在各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县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昔日偏远落后的穷山村,如今一跃成为充满浓郁风情的新彝寨。
量体裁衣 彝寨换新颜
在海拔近1200米的大竹堡乡新山村,极具民族特色的彝寨在彝族三原色的点缀下呈现出一派祥和、幸福景象。
近日,正在广场上休闲的村民雷雷巫果见有客人到来,十分热情地将客人引进自己家中,四室一厅面积达130平方米的房屋被装饰得漂亮整洁,屋里的家电一应俱全。
“政府拿大头,自己出小钱。”雷雷巫果说,政府不仅出钱帮我们建房,还尽心尽力帮我们进行房屋装修设计、建筑材料选购等。
据了解,在彝家新寨建设中,马边充分虑每户家庭情况的不同,“量体裁衣”建房。在既能保障建筑安全又能体现出浓郁的彝族民俗风情前提下,最后定板房屋层数和面积。
烟峰乡烟峰村在青山怀抱中,映出人间仙境,这座规模和投入在全市首屈一指的新寨子不仅成为村民们的“安乐窝”,同时也成为全市彝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
烟峰村村民曲模马石高兴地说:“现在居住的环境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有这么好,跟以前比,简直就是天与地的差别。大家都说现在的房子比城里都安逸!”
3年来,马边紧紧围绕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工作要求,按照饮水、供电、道路“三配套”,户型、功能、绿化“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教育、卫生、公益“三保障”的总体思路,同步配套实施路、水、电、气、绿化、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和重点村寨门、广场、文化长廊、碉楼、民俗博物馆等特色建筑,着力打造小凉山新型农村社区。依托重点村的打造,初步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村落。
产业支撑 群众奔小康
两年前,民主乡雪峰村村民使一罗批在当地综合扶贫开发项目的帮助下,依托政府引进的金凉山农业开发公司养殖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无偿获得50头多头乌金猪种猪。如今,通过两年的养殖,使一罗批一家已经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使一罗批说:“我每年喂猪赚来的钱有 5、6万元,家里的所有家具都是靠养猪的钱儿买回来的!”
3年来,马边以“林、茶、畜”富民的发展思路引导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建设,完成贫困户能力发展规划3个、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27个、连片开发项目21个,配套建成茶叶基地2万亩、核桃基地1.1万亩、林竹基地1.2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4个,发放鸡苗34万只、母猪1860头、山羊1950只,初步形成产业“五环一滚动”的持续发展模式和贫困户能力发展“三步提升”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能力,和谐、发展、富裕的新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移风易俗 彝寨新生活
基础设施好改善,改变村民的习惯可不容易。为帮助彝区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马边整体联动,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彝家新寨建设,人人帮助彝家新寨建设的良好氛围——多个部门联合项目所在乡镇、村两委组成服务分队,在文明礼仪、环境卫生、普法等方面对村民加以辅导培训,如今健康、文明、时尚的好风尚正在彝区悄然形成。
烟峰乡烟峰村党支部书记马黑乌娘对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感受颇深:“我们制定《村规民约》后,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行为习惯,大家都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大多数村民都自觉接受了约束。”
“村民自治”推动了一场革命,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方式形成了自我约束管理的长效机制。生猪进“小区”,污水排出村,户户争先进,规章约束出好习惯,村社卫生常态化,一个传统的村寨告别“垃圾围村”,实现美丽嬗变。
后记
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让马边发生沧桑巨变。截至目前,该县建成彝家新寨106个,其中市县重点村18个,新建住房3898户,改建住房3692户。未来马边将一如既往在中央、省、市各级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抓好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面建成彝家新寨150个,覆盖全县20个乡镇,惠及1.6万户8.1万人,为建设“山水彝乡,幸福马边”书写绚丽新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石巫果杨兰闪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马边彝族自治县领导干部带头集中开展进彝寨、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地头、进项目工地等“十进”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为民办实...
马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