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井研 隐匿千年的盐马古道

乐山日报 2016-07-12 18:48 大字

雷畅故居朱氏节孝坊三江宋塔雷氏宗祠熊克武故居马踏倒石桥古树千佛古街■本报记者  罗学锋   方方  陈兴鑫 

一声浑厚的运盐号子,划破黎明的沉静,唤醒茫溪河畔浣洗的娇娘。一阵清脆的马蹄声,扰乱城郭的悠闲,催促盐号里手忙脚乱的小工。市井集市,熙熙攘攘,盐商小贩,摩肩接踵;盐井湾里,“辘轳汲水千丈来,灶头鼎沸人争贺。”……

井研,因盐而生。因凿井煮盐年代久远,所产盐精美洁净,于是,有了这个古朴而亲切的名字。

井研,由盐而盛。无怪乎陵州知州文同在《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中写道:“伏见管内井研县,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号僻陋”。因为盐井,“在昔至为山中小邑”的井研,“于今已谓‘要据索治\’之处”。

井研的历史,注定与盐密不可分。

这里,是手工制盐活化石——卓筒井的诞生地;这里,无数地名印证着与盐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因盐而繁茂,文脉昌盛,鸿儒俊杰辈出。

盐,是井研的注解,也是最亮丽的符号。

如今,在井研,隐匿千年的盐马古道,正穿越时空的薄纱,“千呼万唤始出来”。

地名因盐而得 镌刻出悠久盐井记忆

井研与盐的深厚渊源,不仅体现在史书,体现在遗迹,还深深烙印在县域地名之中,传承至今。

据《四川省地名录丛书之六十三·四川省井研县地名录》记载,井研县境内,至少有56个因盐井而得名的地方。这56个地名几乎覆盖井研全境,它们有的与盐卤资源有关,有的反映盐井类型,有的展示盐井位置,无不与盐有着密切联系。

马踏镇红五月村的大洪井,以喷涌而出的卤水如洪水而得名,佐证这里当年超高的井盐产量。宝五乡的四洪井,则表明当年这里的卤水四季如洪水奔涌。王村镇皂角村的天海井,以海水喻卤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不仅以盐卤产量命名,井研的地名也记录盐井的形状等。马踏镇天华村的黄桶井,因当时有盐井口大如黄桶而得名。而磨池镇圆口村,则因为这里曾有圆口盐井而得名。宝五乡的盐湾、盐井冲,马踏镇的老井坝,都因为古时有盐井而得名。千佛镇永裕村木筒井沟,表明此处曾用改良卓筒井取卤煮盐。

井研的地名还与盐井的位置有关。高滩乡五龙井,表明昔日这里的盐井位于五条山梗之间;马踏镇清河村坳儿井,说明了盐井在山坳上;研经镇巩固村的田坝井,明明白白指出了盐井当时的位置。古代盐井旁的环境也成为井研地名的命名特色。研经镇有一个地方叫庙子井,这表明盐井旁有座庙宇。马踏镇的桥咡井村说明盐井旁有座小桥。

井研有的地名还记录了昔日在当地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竹园镇关井沟,记录了因沟内盐井多,卤水丰富,产盐质量高,对贡井造成威胁,当时的官府遂下令关闭这一历史。研城镇造福村的铁灌井这个名称也记录了一段相似历史。相传,该地盐井因盐卤自然喷涌,导致贡井盐产量下降,于是,当时的官府下令以铁水浇灌而封闭盐井。这些地名不仅说明了井研盐矿矿床面积大,盐卤含量高,埋藏浅,易开采,也从侧面说明了封建官府对井研盐业的压制与破坏。黄钵乡也是因为黄钵井而得名。而黄钵井则因盐井旁有以黄姓人家卖钵钵茶而得名,这也间接展现了盐业发展对服务业的推动。

特有恐龙类型

井研马门溪龙成珍稀瑰宝

盐不仅造就了人类的发展,也成就了恐龙的生息。

距今2亿年前,古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类似于今日中东死海的古盐海。这里长满高大的蕨类植物和红木、红杉木,也诞生了我国特有的恐龙类型——井研马门溪龙。

俗话说“四川恐龙多,井研是个窝。”井研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中生代侏罗纪地层非常明显,其中埋藏着十分丰富的以恐龙为主的动物化石群资源,实属难得。

井研的马门溪龙迅速成为各地为之惊叹的瑰宝。如今,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具目前最长最完整的26米长的恐龙化石,其化石率高达85%以上,为珍稀极品。它就是来自井研的马门溪龙。这个出产于井研的“大家伙”走南闯北,曾在美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展出过,每到一处都引起轰动,被人赞叹。

时移世易,恐龙已经离我们远去。远古的生灵对很多人而言,只能停留在书上、口中,得不到真实的震撼与感动。但在井研,恐龙化石遍布于东林镇、研经镇、三江镇和马踏镇等地。千佛古镇内发现的巨型恐龙化石封存在原地,为大家了解远古时期地球生命的发生、演变等提供着最直观的展示。游走在井研,不经意间,你就会与恐龙不期而遇,来一次穿越时空的相见。

首创卓筒井 串起古今文明的辉煌

千年来,远离海洋的井研人民,从未因缺盐而犯愁过。这得益于井研丰富的盐卤资源。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盐业兴起,逐渐带动百业兴旺。但此时的盐井,主要以大口井为主。这种井工程浩大,操作辛苦,产盐量低,产出的盐价格也贵。

人类的历史总是在嗅着盐的味道中不断前行。

北宋时期,在井研大地上,一种革新式小口盐井——卓筒井应运而生。

正如苏东坡所言,这种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

卓筒井与大口井相比,既便于深凿,又节省工效,以竹筒代替皮囊提水,大大提高了效率。它的发明,既提升了中国古代的工业技艺,也为西方现代钻井技术提供了借鉴。

西方人罗伯特·K.G.坦普尔在著述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里提到卓筒井时认为,中国宋代盐井钻井技术直接引发了西方现在钻井技术的发明。就连现在的机械钻井取盐、采石油、采天然气都是在卓筒井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卓筒井的创造,为井研经济赢得了大发展。据井研县城《天王寺塔碑记》所说“邑之利,一源盐”。此时的井研,农桑并盛,形成了以盐场为龙头的经济发展高潮。到北宋中期,卓筒井多达数百,遍布井研县境,最高年产盐量曾达到1100万斤以上。

这些盐的销售除少部分水运外,大部分靠马帮驮运。由此,纵横交错的盐马古道随之兴起。据《井研县志》记载,井研的盐马古道有将近20条之多,仅从县城东南西北四门出发的古道就有8条。如今,踏上井研县马踏镇、王村镇、竹园镇等地,仿佛那穿越千年的辉煌就在眼前:吊上引杆、接上汲筒,蹬几下羊角车,再拽住篾绳,百来斤的装满卤水的汲筒就从海碗粗细的竹井口被提上来。钩开筒底,白花花的卤水喷涌而出。憨厚的井研汉子,扛着被盐水压成月牙般的扁担蹒跚前行……

经济繁荣催生了文化的繁荣。盐带给了井研人民财富,也带来了文化的丰收。

宋仁宗天圣八年,井研进士首开记录。随后状元、宰相、理学名臣次第崛起。置县历1400多年,曾出现过1名状元、4位宰相、87名进士,古有“人物媲于上州”之美誉。全县,国学文化厚重、人文胜迹丰富,民俗文化多姿。如今,造访经学大师廖平桑梓之地盐井湾,解读“经学六变”之谜;拜谒辛亥元勋熊克武故居,瞻仰辛亥遗迹,总能感受到盐赋予这个地方人民的灵气。

本版图片由井研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卢宣容:农电一线的“铿锵玫瑰”

安装现场,卢宣容一丝不苟。■曹雪虹本报记者郑旭文/图如果说,检修、安装现场是男电工的“战场”,那么和他们并肩在“战场”上的电力女工一定是女中豪杰。国网乐山供电公司马踏供电所营销服...

井研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井研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