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之魂:自贡龚扇的百年传奇
□ 蒋蓝/文王富民等/图
被竹子密密围合的四川,人们的智慧与技艺所演绎出来的繁复竹艺,是对竹子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川地竹品丰富:川南的长宁江安、川西的崇州邛崃等,楠竹、慈竹、绵竹、淡竹、刚竹、紫竹、水竹、黑竹、芦竹、刺竹、香妃竹、罗汉竹、观音竹等均有分布。
自贡有关竹子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原因之一,楠竹一直是制作输卤枧杆的唯一材料,楠竹以持续的韧性构成了维系传统盐业的输血管道;原因之二,在于当地有一个龚姓传奇世家。
巧夺天工
经过代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实践,四川富于地方特色的竹艺形式日臻完善,竹艺名家辈出,并形成几大流派。其中梁平的竹帘画、自贡的龚扇、崇庆的瓷胎竹编和江安的竹簧雕刻、竹镶嵌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四川竹艺。在这当中,龚扇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扇”之一,甚至称作“天下第一扇”。
在盐业圣地自贡市,有关竹子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原因之一,楠竹一直是制作输卤枧杆的唯一材料,楠竹以持续的韧性构成了维系传统盐业的输血管道;原因之二,在于当地有一个龚姓传奇世家。龚扇的正规名称该叫竹丝扇,是晚清时期由自贡人龚爵伍肇始,世代家传。
1990年代末,我曾到自贡市钟云山小区采访龚扇第三代传人、龚氏的最高长辈、86岁的龚长荣老人。为我开门的是龚长荣之女、“龚扇”第四代传人龚菊芬女士。老人生于1917年5月1日,腿有残疾,行动不便,见我举起相机,不顾大热天还坚持穿上蓝布中山装,可见其古礼。
他个头十分矮小,好像全部的精力和体力已被竹丝一般抽走了。他用尖细而沙哑的声音介绍说,祖父龚爵伍是清末盐场的挑煤工,每天把煤炭从煤厂挑到盐场,来回鸦片跑几十趟,所得仅能糊口。有一年夏天,祖父在盐场看见一个从乐山来的商人,正与盐场管事谈生意,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扇子,心里羡慕,回家后就琢磨着自己编扇。
开始也像普通竹篾匠一样,龚爵伍只能编织一般的扇子,但靠售卖粗竹扇难以为生。自贡人自然懂得“豆腐盘成肉价钱”的道理,但硬是要做到这一点,这豆腐就不是一般的豆腐了。他开始琢磨工艺,逐步编成细篾竹丝扇,扇面上编有“福禄寿喜”等字形,或“喜鹊闹梅”图,由于技艺高出一般竹篾匠,其产品逐步受到中上流社会群体的喜爱。
在众多样式中,他发现团扇的美学形式几乎可以容纳自己的性情与才艺,遂在此展开自己的全副精力。古文化中的团扇是优雅的仕女物件,龚扇制作之精细工巧正与其繁复心计相配。在直径24厘米左右的团扇上作经纬线编织,一根纬线的穿插700-1100多次,顶级的可达1500根,也就是说使用的竹丝达到了相应的根数,其竹丝的厚度与人的头发丝相仿。并按古代画谱编织出山水、花鸟、仕女、诗词、福禄寿喜、古钱、荷花等图案。扇柄装饰选材除竹外,另有牛角、象牙、红木等,再辅以丝穗带,小巧玲珑,独具匠心。
后来,龚扇在外包装方面也追求精美夺目的统一风格,现在均使用锦缎木盒,但一度也使用红木或楠木盒,再配以雕花,以期与“天下第一扇”、“中国一绝”的美称相匹配。制作一把龚扇花费的时间长达40余天。经过反复比对,必须选用叶小节长、春笋秋材的“一年青”黄竹为原料,而且竹节之间要达到3尺长左右的,这在一匹山的竹林里往往只能找到几节。而要找到这样的竹子,只有在荣县一带的深山老林里才可能碰到。
龚长荣、龚玉文兄弟幼年经常陪父亲进山选竹,这几乎就是他们每年唯一的“踏青”机会。采竹须于每年秋分、白露后不久,用清水浸渍,刨去青皮,劈成篾条,用药水浸煮,再细剖细磨至透明的程度,再根据设计图稿慢慢编成。从备料、干燥、制丝到编织,近百个工序只凭一双手和一把刀全手工操作。
这套制作工艺,在龚爵伍的儿子龚玉璋的手里日趋定型。他把原来用的几种篾刀改制成剖、刮、挑、拨等各功能的工具十多种;在编织手法上,他也把原来的单纯的“人”字编织法扩展为点、线、破、十字等新工艺。工艺经过逐步细腻化,竹丝越刮越薄,扇面反而越发光亮,滑如镜,薄如绸,花鸟人物在扇面栩栩如生,别具一格,臻至鬼斧神工之境。
光绪末年,四川劝业道道台周孝怀为振兴工商业,在成都建立劝业场,征集各州县手工艺品,举办盛况空前的劝业会、赛宝会。1886年,周孝怀先生在成都厚载门(后称后子门)创办“宝川局”举办“赛宝会”,龚爵伍以郑板桥竹画为图案、制作的《竹魂》扇和一笼仅几两重的竹丝蚊帐赴成都参赛,引得官员、名流、淑女争相传看。大会一致推选《竹魂》为“赛宝会”魁首。周孝怀为显示这次赛宝会成果,将龚扇转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大悦,下旨:赏金牌一面,对蜀域龚扇赐名“宫扇”!龚家也获得一面金质奖牌。
周孝怀在劝业局下设立细篾科,组织了50多人跟龚爵伍学艺两三年,但仅有一人得其真传,不久此人也病亡。龚爵伍只得回到自贡,悉心教自己的儿子龚玉章。1919年龚爵五病故,龚扇技艺传到了第二代。
1937年,龚玉璋到四川井研县卖扇时,偶然结识军阀刘湘的秘书,“龚扇”因而进入军政界,受到了刘湘的赏识。龚长荣先生曾告诉笔者,记得有一天,骑着高头大马的军人专程来到自贡龚家,拿出白花花的上百块银洋,作为定金。长荣老人甚至回忆了细节:刘湘曾定制过以徐悲鸿奔马图为扇面的“奔马”扇多把,以备送政要。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一家老小诚惶诚恐,拼命赶工,惟恐得罪豪门而被降罪。最后终于如期交货,全家人悬着的心,像竹刀一样算是搁下了。龚玉璋曾经编织了一堂7尺长、3尺高的竹屏,一共12幅,编入文天祥《正气歌》全文,当时是儿子们造料,父亲编织,整整编了3年才完工,当时准备献给先觉者孙中山。可惜的是,这批呕心沥血之作有的不知下落,有些珍品被刘湘(一说是滇军军阀唐继尧)送交英国使者转赠给英国女王。1944年,大盐商余述怀因为“献金运动”结识了冯玉祥,特请龚玉璋编制一把玉柄《松石图》扇送给蒋介石,龚玉璋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编织完毕。这把扇子至今还收藏在庐山博物馆。
为提高其人文性,龚玉璋进一步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要求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龚玉璋呕心沥血反复试验,竟然将仕女的睫毛也处理得纤毫毕露,从此“龚扇”名闻遐迩。1953年,龚玉璋被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其作品后来送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龚玉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仙山古松》被国家列为民间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
利刃的语言
真正的艺术来自那些超拔于自然物像之上的精神与气韵,这就是匠气与灵气的分水岭。作为一门真正艺术的“龚扇”,在其第三代传人龚长荣、龚玉文手里才终于完美成型,并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图案更为圆润、饱满,在黑白对比效果上,龚长荣、龚玉文兄弟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创新,使图案具有了鲜明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把龚扇,即使放上十几年,扇面也绝无漏光等收缩、张力现象。这个阶段的“龚扇”还有一种外人不易发现的妙处:正面对光看,扇面现白色,花鸟忽隐忽现于朦胧光影之中;向左侧视,花纹闪现青色,树叶为白色;向右侧视,花纹乍现白色,树叶突闪青色,画面如同被一股流淌的气韵所左右,云蒸霞蔚,叹为观止。
作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两位老人与笔者均有一定程度的交往。1993年,耳顺之年的龚玉文先生曾送我一把团扇,特编上了自己的署名和一首绝句,算是忘年之交的结晶,我一直珍藏在家,后来被一貌似老实的保姆盗走,如今玉文先生已经作古,每每回忆,总令人感叹。
记得有一年盛夏,我去位于自流井区富台山小区龚玉文先生的家。他的夫人林淑芳几十年来专司竹篾,竹丝如绸,在她指尖飘过,真是臻于鬼斧神工之境。龚先生浑身大汗淋漓,头戴那种修理钟表才使用的放大镜,在巨大的白炽灯下工作。他与我手握,却发现他的手掌细致,凉意满手,不粘半丝汗渍。他笑笑说,经过五六十年的操练,自己的手从不出汗,因为一出汗就玷污了竹丝。他工作的桌面上有上百种小巧工具,每天6时即起,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从事这门技艺,就是“坐”出来的,从几岁坐到了晚年,一生几乎就在一根条凳上度过!生命被编织进扇面,那些岁月的晶体,开始把竹丝逼出了金属般的光泽。
龚长荣先生很健谈,曾向我眉飞色舞地描绘了不少经历,诸如:在1952年,他的《马尾松石》扇送苏联莫斯科参展获一等奖,并获得“斯大林艺术奖章”一枚等等。他记忆犹新的是,“文革”中,他授命编织“毛主席去安源”条幅以及“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屏风一对,每日拼命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耗时达一年之多才完成。代价是多少呢?他深叹一口气笑着说,“单位最后补助了我20元。”这些艺术珍品,如果还在世的话,其价值当在龚长荣先生当时收入的几万倍以上吧。1974年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评会上,他的《薛涛制笺》获设计、制作一等奖。参观展览会的郭沫若初见此扇,还以为是由绢丝制成。经介绍后,郭老始知乃竹丝制作,不由赞叹道:“巧夺天工,天下少有。”
“龚扇”最大的艺术突破我以为是在双面扇以及屏风方面。既可以在扇子的正反面出现完全不同的图案,但又不增加竹丝的厚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竹丝之魂
在技艺的突破方面,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第四代传人的龚道义和龚道勇兄弟。1983年,龚道义曾只用8个昼夜就完成了一把直径7寸的扇子,这在龚扇编织史上是一大奇迹。他受双面刺绣的启发,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把正面是天女散花、反面是奔马图象的作品,把双面扇的工艺提高到一个鬼斧神工的境界。1985年,他甚至编出了直径仅为1寸的微型扇,上有唐诗一首,这些作品,当之无愧地进入了至上艺术的殿堂。
而在龚道勇手中,龚扇又获得了哪些进步呢?陈茂君先生指出:一、材质更精良。竹丝厚度由原来的0.015—0.02丝发展到现在的0.01—0.015丝;二、再度创作更为成功。编织竹丝扇得先有墨稿,以工笔画为主,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创作龚扇就是用竹丝在编织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艺术表现手法就更加细腻,墨稿还原度大大提高;三、提高了工艺技术。比如,龚扇的绷直方法就不同于其它,使龚扇不受气候冷暖影响变形。扇面敲起来有“嘣嘣”鼓声,而不是其它扇子“朴朴”的闷声;四、为便于携带、保存,设置了精美的包装。考虑在扇柄上镶金、银、玉石,以求金玉相配。
龚扇能保存多久呢?这是收藏界十分关心的问题。1944年,蒋介石在重庆接见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个人捐献达1000万元的大盐商余述怀时,余述怀就送宋美龄一把龚扇,这把龚扇至今还保存在庐山“美庐”。60年过去了,不生虫,不变形,只是竹丝颜色变成淡黄。需要说明的是龚扇的竹丝从来不经任何药物处理。
1949年以后,“龚扇”逐步被各级部门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并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特别在东南亚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更受收藏者爱戴。日本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多次来到自贡,花费几个月时间,全程拍摄了“龚扇”的采竹、制作过程,然后在海外大卖影片版权,甚至出版了有关竹丝扇的书籍。受此事的影响,当地政府恍然醒悟,开始采取相应的技艺保护措施。
其实绝技就是绝技,绝技就在于它难以仿制。86岁的长荣先生很坦然,他伸出被竹丝勒出满是纵横纹路的手,曾对我说:“我欢迎别人来学,30年以后看能不能出合格的作品!”这不是狂妄之言,这话同样包含了一代大师多么深重的酸楚与艰辛!他们用利刃的语言,述说竹丝的魂魄。
龚长荣先生重病时,还信心百倍的准备病一有情好转,既以张大千图为稿编织《山水松树》屏风,以留传世之作。可惜长荣先生未能完成心愿。他的红楼梦《鹤影诗魂扇》成了绝作,可谓辉煌一生成一扇。如今,“龚扇”在第四代传人龚道勇、龚菊芬以及第五代人龚倩等人手中得到了薪传,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龚扇”的历史中,不难发现,它脱胎于实用工艺,但逐步成为了一种形上的艺术,在艺术收藏领域,龚扇打开了蝉翼的翅膀。
非遗档案
遗产类别:制扇技艺
遗产项目:龚扇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 地:四川自贡
新闻推荐
成都的哥邝德生突患白血病,为了挽救他,全国的哥爱心接力,共为邝师傅募得20余万善款(本报曾报道)。不幸的是,昨日清晨6时许,邝师傅因病情恶化不治身亡。昨日一大早,闻知邝师傅去世后,曾积极为他募集善款的...
井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井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