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践行群众路线,井研县竹园镇去“机关化”——让干部下得去会干事

乐山日报 2014-08-27 08:13 大字

■本报记者罗学锋陈兴鑫

“镇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有时候都到群众家碰饭了,村干部还不知道。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井研县竹园镇通光村老支书宋春富感受深刻。

以前,乡镇干部不下乡、不会下、不敢下,“机关化”严重,不仅缺少与群众血肉联系,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井研县竹园镇要求党员干部学当农民,拜老干部为师、拜老农民为师、拜专业户为师、拜成功人士为师,联系群众走亲戚,为群众找路子,用真诚的沟通做好群众工作。

干部拜师学会干事

刚到基层工作时,在城市生长、学习、工作的“80后”的镇党委副书记张烨,一时间对农时农事不在行,讲不来农话、拉不来家长,于是他拜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王绍华、通光村老支书宋春富为师,学当农民,学会干事。

“和老乡说话,往往是话糙理不糙。”张烨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工作学问大,像这几天正是农忙时节,开会说事都要再等段时间。”

针对近年来新近考录公务员的实际情况,竹园镇组织全镇50多名干部下乡,并且要求干部下乡自己掏钱买肉、吃“碰饭”、听农话。

现在农民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干部空手上门总觉得不好,吃完饭给生活费乡亲们也不好意思收。所以,大家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部两三人为一组,在集镇上买两斤肉,到老乡家吃“碰饭”,遇上老乡家吃啥就吃啥,了解村民家庭的真实情况。

镇党委要求农业工作组干部每周下乡4天,班子成员每周下乡3天,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财政所工作人员每周下乡2天。镇乡干部下乡干什么?帮助村民找路子,解决民生民计问题,解决发展问题。

竹园镇干部下乡,刚开始时满腹怨言、诉苦多:农民反映的问题多、困难多,不管是修路还是建山坪塘,作为基层乡镇干部都没办法回答。

面对老百姓的问题,怎么回答、怎么疏导、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考量乡镇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廖符荃说,乡镇干部主动下乡,从情感上就拉近了与农民的关系。通过拜师,干部下乡做到会干事。最重要的是,干部下乡公开公平公正解决问题,与群众真诚沟通,让老百姓更信任乡镇干部,只要认真对待他们的诉求,用诚恳的态度,他们也能理解乡镇干部的难处。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干部下乡,在沟通和疏导之间,干群关系进一步拉进了。

高石坎村是井研、荣县两地交界之处,交通闭塞,修路是当务之急。镇干部下乡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一事一议”,人平筹资4500元,修建了3条通组公路。作为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李文琼感慨地说:“以前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有补助就修路。这次干部下乡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村民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算暂时没有补助也要先把路修通。”

干部下乡,不仅仅是沟通和疏导,更传递了党的优良作风。

贫困户刘德容深刻地感受到镇村干部的关怀。8月7日早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竹园镇通光村17组村民刘德容的房屋压塌。幸好两天前她接到镇、村干部的提醒,一家人幸免于难。仅仅一个小时,镇、村干部冒雨爬山,踩着泥泞的小路,来到她家里排险。“干部们打起光胴胴给我们一家人搭帐篷,这样的干部哪里找?”刘德容感激不已,“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干部下乡,不仅仅学会与农民打交道,更倾听诉求调解纠纷。竹园镇干部发现:到镇政府反映问题的群众少了,以前人满为患的纠纷调解室如今空荡荡的。

有数据为证:2012年到镇反映问题40件85人,2013年为28件60人,今年初至今为11件13人。2012年调解纠纷67起,2013年调解36起,今年初至今为13起。

新闻推荐

甘霖来乐调研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强调着眼长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本报讯(记者陈兴鑫)昨(25)日,副省长甘霖率省政府金融办主任王川红、省信用联社理事长王华来乐调研,督导国家关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支持“三农”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正富,市...

井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井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