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主不易志 董和父子赤诚得民心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6-19 06:21 大字

董允塑像。杨勇 摄

□吴平

蜀汉故事成就了四川一批历史名城,成都自不必多说,还有南充阆中、广元昭化、德阳广汉等。但是,也有一些人、一些城的历史影响力,因尚未被充分挖掘而被远远低估。

董和、董允父子便是其中之一。在泸州市江阳区,以董允命名的“董允坝”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着近2000年时光对历史的淘洗。董和父子罕为人知,原因之一是其出生年份、祖籍归处等不详。然而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道谜题又何尝不是一道诱人的盛宴?更何况在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已然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益州再三易主主战派变能臣

益州牧刘璋本想请刘备来清缴“五斗米教”天师、割据汉中的张鲁势力,没曾想刘备集团早有谋略。拉锯三年后,成都城还是被包围了,并形成了北方刘备和南方赵云的夹攻之势。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董和此时官至益州太守,是一个主战派,曾主张向张鲁借兵抵挡刘备。

如果说“演义”不足取的话,陈寿《三国志》也记载,成都城内臣民一心抗敌,但刘璋不忍生灵涂炭,最终打开了城门。

随后,刘璋被安送到荆州公安任职。处境尴尬的,是那些曾经主战、甚至已在战场正面厮杀过的臣僚。纵使刘备惜才敬贤,这些臣僚如何做心理建设呢?“此一时、彼一时”“各为其主”?

那么,蜀地的“主”是谁?汉献帝吗?已然是傀儡。刘璋吗?他和父亲刘焉是湖北人,经略益州不到30年,其间兵祸连连,当地百姓对他们的认同感应该不会很大。再往前的益州刺史郤俭,花钱买到刺史一职之后,更是在当地大肆聚敛,贪婪成风……

如此看来,刘备入主益州,有良将、有能臣,文有善治,武有震慑,不失为益州之幸。

在这样的背景下,董和归附后,任左将军府的掌军中郎将,在将军府的职位仅次于军师将军诸葛亮。

当时,刘备的臣僚分为四派:以关羽、张飞为代表,创业开始就跟着刘备的“北方派”;诸葛亮领衔、群英荟萃的“荆州派”;刘焉扶持起来的“东州派”;本地“益州派”。

董和虽然是从南郡枝江(荆州)西迁入蜀,但到公元214年刘备主政益州时,他已先后任过犍为郡牛鞞(现简阳)及江原(现松潘)县长、成都县令和益州太守,政绩斐然,群众基础好。曾有地方豪族厌恶董和的严厉,煽动刘璋将他迁去巴东,不想成都几千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劝阻。

兼有“荆州派”的渊源、“益州派”的根基,以及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经验,董和在几派势力中起到了润滑剂和纽带的作用。诸葛亮曾自我勉励道:“像董幼宰(董和)那样勤恳职事、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

虚荣少年蝶变谏言匡扶少主

董允少时与费祎齐名,但因为一件事,被父亲不留情面地鞭策了一回。

蜀郡太守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一道去参加葬礼,董和给他们派了一辆鹿车。董允面露为难之色,费祎却率先登上去。等到达葬地,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看到这些人的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又显得很不好意思,而费祎却神态自若。

赶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董允的表现,赶车人如实回答。

事后,董和对董允说:“我常常认为你与费文伟的才器气质差不多,现在我全明白了。”

原来,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奢侈,商人穿戴如王侯,婚娶丧葬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董和粗衣素食,以身作则,扭转了风气,临终时家中没有一石粮食的私财。

对外影响日隆的同时,家教更不能放松。董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不再贪慕虚荣,终成一代谏官贤臣。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要北伐,考虑到董允家学好、人品好,便任其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有一次,刘禅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决不同意,刘禅也无可奈何。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后,董允担子更重了。《出师表》写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郭攸之、费祎、董允皆在其列。

然而,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费祎常在前线领兵,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负责,他也经常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忌惮于董允的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

董允在公元246年去世后,再无人能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黄皓得以上位。甘陵王刘永厌恶黄皓,刘禅听从黄皓的谗言,十多年不与刘永相见;罗宪刚正不阿,不依附黄皓的势力,黄皓把他贬出成都;姜维劝刘禅诛杀黄皓,刘禅不同意,姜维为了自保,请求去沓中屯田……有学者认为,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被灭,更多是亡于内政。如果董允尚在,三国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冢墓引发谜团历史细节待探

父子同为名士的,《三国志》往往编入一传,但鉴于董和、董允父子的特殊贡献,陈寿特别将二人分开列传。董允还与诸葛亮、费祎、蒋琬并称为“蜀中四相”。在如今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14文臣中,父子俩都获列其间。不过,二人在川的实物遗迹多不可寻,除了泸州江阳区的董允墓。但该墓是衣冠冢还是埋骨处,已经不可考。更重要的是,为何是在泸州?没有史料记载父子俩曾踏入泸州。

泸州的董允墓和董允坝,究竟因何而来?故里?受封于此?葬于此?

唯有一则找不到出处的轶事,说刘禅曾将泸州的分水岭镇土地赐给董允。董允快马赶到,烧了地契,把土地退还乡民。《三国志》记载蒋琬确实曾建议刘禅赏赐董允,而董允坚辞不受,却没有这般指涉具体地名。

此前,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董市镇已经“官宣”为董和父子故里,日本的三国志旅游局“三国遗址探访”也认同并实地考察过,虽然当地并无实物遗迹。

泸州籍的四川作协成员蒋洪良做了一番考据,认为江阳区也曾叫“枝江”。

《华阳国志》卷三写道:江阳郡,本犍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而“枝江都尉”可上溯到东汉安帝设犍为属国都尉,后都尉移治江阳,称枝江都尉。据称,沱江的下游叫“枝江”,而泸州江阳正是沱江汇入长江之处。

另外,据《三国志》所述,董和“祖籍巴郡江州”是现今江阳的可能性更大。

班固《汉书·地理志(上)》写秦时设置巴郡,江州为十一县之一。此后,西汉景帝曾设江阳侯国,属巴郡。江阳设县时间不可考,但县治在今泸州市区。直到汉武帝设置犍为郡,江阳则改了归属。

“巴郡江州”即泸州江阳一带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要追溯到汉武帝之前。由于蜀汉已失荆州,葬于祖籍处倒也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

另外,江阳区不但有墓葬实物,还有县志等史料记载。旧《泸县志》云:距泸治东南四十里许,又地名董允坝,蜀汉侍中守尚书令董公允藏冠剑处也。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泸州知州阮时升曾主持修葺董允墓,并建墓碑、诗碑。

诚然,踩准时势浪头,立不世之功的是英雄。但忠纯如董和父子,在能力和职责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负百姓和社稷,未尝不是英爽非凡。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这也是如今泸州百姓为董允立像的用心所在吧。

至于生于何处葬于何所,这些都不能定义董和父子。唯有做过的事,才能让他们的身影穿过历史迷雾而愈发具有辨识度。

新闻推荐

通衢广陌兴乡村

罗城镇铁岭村产业路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组道、村道穿越田野沃土,“大地玉带”串起农家院落,美丽乡村成景入画;产业道、旅...

犍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犍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