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退而不休 记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退休干部、第五届张掖市道德模范赖良

中国张掖网 2019-09-05 19:59 大字

坚守初心 退而不休—— 记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退休干部、第五届张掖市道德模范赖良

记者 王晶晶

每天清晨,以一辆二代飞鸽自行车、一把锄头、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一瓶水的“标配”出发,试验田边啃点干馍,稍作休息,继续观测、记载、选种。直至黄昏,再乘“飞鸽”座驾赶回家。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人每天的工作日程,更难以想象的是,他这一坚持,就是60多年。

他叫赖良,1930年11月出生于四川犍为,市农科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研究员。1949年从原国立清溪高级职业农校毕业后,先后在甘孜军用农场、山丹军马场和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农业技术工作,1963年调入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在赖良的脑海中,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几亩地里刨食吃的饥困场景一直历历在目,也深深地激励着赖良,农校毕业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农作物良种。

1993年,赖良退休了。他将毕生的研究成果无偿上交,用自己的养老金继续埋头搞科研,单位给他科研经费、照相机、标本柜,他都婉言谢绝。赖良常说:“党和人民给我的足够了,搞科研是为了回报党和人民,也是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员没有退休这一说。”他难得空闲,在甘州区新墩镇租了1.5亩农田,坚持开展白粒胡麻、红花、鹰嘴豆、藜麦等作物品种的研究,以及其他种质资源鉴定、抗性等田间试验。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就绝对一无所获”。基于这样的认识,赖良默默坚守在试验田里,无数次下地试验、无数次观察记载、无数次“重复劳动”,只为能培育出一个个可以帮助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新品种、好品种。

上世纪60年代初,赖良从油料等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研究开始,引进胡麻种质资源进行常规杂交育种,相继筛选、培育出适宜张掖本地栽培的“雁杂10号”“张亚一号”“7511”“7517-5”等胡麻良种成为当时胡麻种植的主导品种,在张掖地区累计推广达十万余亩,并在酒泉、金昌等地推广种植。特别是由他培育出的优质白粒胡麻,在千粒重、含油量、分枝特性、高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在国内同物种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也因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在甘州区花寨乡、安阳乡等高寒地区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亩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0公斤以上,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350余万元。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赖良还选育出具有较强耐旱性和耐瘠性的鹰嘴豆新品种4个,受到群众喜爱。在种植推广地,只要提起这位老人,农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无不感激这位让他们脱贫致富的老科学家。

近年来,市农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利用赖良捐献的种质资源培育出“张亚2号”白胡麻,ɑ-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分别达到64.2%、1.4%,是目前全球陆地植物之最。同时,该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亩产量比其他品种多出50公斤以上。

赖良的家位于甘州区张肃路旁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推开房门,如同走进了一间库房——客厅四周码满装着种子的袋子,中间只留有一条通往卧室的不足半米宽的过道;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他空间都摆放着种子袋;厨房里,摆放着各种试验苗木的花盆。赖良家的隔壁,是市委组织部为他设立的“赖良科研工作室”。工作室里,同样摆满各类种子标本。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技工作者的全部家当,公仆本色、清廉本质,始终映照着老人胸前的党员徽章。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生。赖良说,“只要能把这件事干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我也就知足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赖良也步入90岁高龄,但他仍双足深植在沃野、一生痴情育良种,耄耋之期、初心不改,继续坚持在试验田里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这片深爱的土地,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使命。当被问到还有哪些心愿时,赖老笑呵呵地说:“老百姓口中有粮,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我要争取活到100岁,不然工作干不完!”

新闻推荐

乐山男子“二次酒驾”面临罚款和拘留

本报讯(记者罗晓玲)8月27日深夜,四川省公安厅高速公路公安局四分局三大队民警查酒驾准备返程,突然发现一辆越野车停在乐...

犍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犍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